|
資料圖: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
|
中評社北京10月28日電/近年來,中國驅逐艦的技術進步範圍囊括了從新動力裝置、武器系統到雷達與傳感器等眾多領域。其中的許多進步都與人們期待已久的戰艦行動改良有關。在電子設備和導彈進步的協同作用下,提高了新艦載防禦系統的能力。而新傳感器裝置,特別是聲納系統,正在改變中國海軍任務的性質。近日,美國海軍水面戰研究中心專家詹姆斯.布塞特在《信號》雜誌上專門就此撰寫了一篇文章,世界報編譯此文,供讀者參考。
傳感器主導水下暗戰
至於解放軍海軍是否已經擁有水下監視系統問題的標準答案,目前尚不存在確鑿的證據。與此有關的一個問題是,如果部署水下監視系統,把它安裝在什麼地方?從邏輯上講,該系統可能會被部署到中國上海與日本本州之間的一個地方,以便探測日本潛艇或者美國潛艇。另一個地點可能位於海南與關島之間,旨在探測美國潛艇。而且,在部署這些系統之前,中國方面還要考慮可能引發的大規模海洋研究船行動,這是2002至2008年時間框架內觀察的一個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海域內,中國潛艇也遭到跟蹤。
雖然監視傳感器的配置是個秘密,但電纜鋪設船可能會成為一個必要元素。目前,中國已經擁有了7艘1550噸的“郵電”級輔修電纜船,其中自20世紀70年代起北海與南海艦隊各有兩艘,東海艦隊擁有三艘。這些船正式規定的任務是鋪設電纜連接島嶼上的前哨。不過,民用以及解放軍海軍船只上拖曳陣列的缺乏,致使人們開始懷疑研究反潛戰水聲物理學的必要性。不過,中國許多涉及這一領域的科學論文已經發布,而且前蘇聯和西方國家已經向中國出口了至關重要的聲納技術。中國092型核潛艇的船尾配備了拖曳陣列——這是解放軍海軍第一次配備該裝置。
水下港口防禦是一種相關的技術。1982年,三艘750噸的輔修電纜船列裝,它們被分配給了海上邊防部隊。其中,G2693輔修電纜船隸屬南海海上邊防部隊,N2304和N2404隸屬東海海上邊防部隊。此舉可能增強了港口防禦主動/被動聲納傳感器或沿海磁環的發展和部署,從而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探測入侵的潛艇。這些可能屬於邊防任務的範圍。位於聖彼得堡的俄羅斯Morphyspribor中央研究院可能是提供港口防禦主動/被動傳感器系統的諸多供應商之一。用於港口防禦的俄羅斯MGK-607EM固定聲納系統帶有一種組合式數據與電力電纜。在深達600米的水域,該系統的聲障範圍可達1000公里。有資料援引一位“不明身份的亞洲消息人士”的話稱:“2008年,中國在南海海底部署了傳感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