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者,機也。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加快推進軍隊轉型,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和世界軍事變革潮流的必然選擇。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被稱為變革先驅的趙武靈王,倡“胡服”,導“騎射”,寫下兵車作戰樣式向騎兵作戰樣式轉變的輝煌一頁。反觀近代中國由於政治上的腐敗和短視,曾經數次與軍事變革的機遇失之交臂,留下了刻骨銘心的民族創傷。
人民軍隊誕生以來,經歷了由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的時代變遷,經歷了由小米加步槍到坦克加大炮、再到電腦加導彈的跨越發展。在改革發展的道路上,中國軍隊及時進行戰略調整,走精兵之路,實行科技強軍,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向著“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目標邁開新的步伐。
歷史昭示未來:只有把目光投向變革洪流的潮頭,“順時以動”,“因機而發”,弘揚生氣勃勃的改革創新精神,才能乘勢而上,創造人民軍隊新的輝煌。
三
軍隊轉型,是在社會變革大背景下展開的,也是社會轉型的一部分。一場偉大的社會變革與一支偉大軍隊的轉型,在改革開放歷史條件下內在地叠加、融合,演繹出威武雄壯的活劇。
社會是軍事的“母體”,軍隊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軍隊轉型并不僅僅是軍事動因,社會形態的深刻變革必然帶來軍事形態的深刻變革。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經濟體制的改革到政治體制及其他各方面的體制改革,從封閉自守到走向世界,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人們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為軍隊轉型提供了制度、思想、文化和政策基礎,營造了充滿活力的社會環境,搭起了廣闊的歷史舞台。
“辨方位以正則”。一支軍隊在當今時代所處的歷史方位,是軍隊轉型如何轉、轉到哪裡去的基點。隨著時代的變遷和黨的事業的發展,中國軍隊已經從革命戰爭時期在黨領導下為奪取全國政權而進行武裝鬥爭的軍隊,轉變為和平建設時期鞏固政權,保衛和建設社會主義的軍隊;已經從封閉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進行建設的軍隊,轉變為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建設的軍隊。中國軍隊所處歷史方位的這一重大變化,決定了軍隊轉型是與改革開放歷史轉折同步的轉型,是與國家現代化進程同向的轉型。它不僅包括由機械化半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而且包括由適應計劃經濟要求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轉型;不僅包括軍事、後勤、裝備工作轉型,而且包括政治工作轉型。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全面而不是局部、整體而不是部分的轉型,其實質是以社會制度綜合創新為背景,包含軍事技術、軍事制度、軍事文化等一系列變革的新軍事體系的構築過程。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加快推進軍隊轉型,是偉大社會變革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內在要求。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軍委胡錦濤主席提出的“三個提供、一個發揮”的歷史使命,進一步拓展了軍隊職能任務,也對軍隊改革、轉型提出了新的戰略牽引。按照新使命的要求,中國軍隊必須既能够應對傳統安全威脅,又能够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既要成為國家安全利益的捍衛者,又要成為國家發展利益的捍衛者;不僅要確保國內安全,還要積極參與國際安全合作,維護世界和平。可以說,履行新使命,本身就是一種提升,一種超越,一種轉型。它要求軍隊轉型必須是時代內涵與中國特色相統一的轉型,是軍事能力與歷史使命相匹配的轉型,是核心功能與多重任務相協調的轉型。履行新的歷史使命,預示著中國軍隊將在新的起點上發生新的歷史性嬗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