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產新型300毫米遠程多管火箭炮。(資料圖)
|
炮兵,古老的兵種,“戰爭之神”。
中國炮兵,隨人民軍隊誕生於南昌起義的隆隆槍炮聲中,建功於革命事業的各個歷史時期:井岡山保衛戰,1門迫擊炮留下了“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的壯麗詩篇:長征途中,大渡河邊,趙章成僅以28發迫擊炮彈退敵反擊,創造了炮戰史上的奇跡:抗戰時期,八路軍勇猛的炮兵9發炮彈便使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凋謝在了太行山上:抗美援朝戰爭中,毛澤東欣然寫下“炮火的猛烈和射擊的準確實為制勝的要素”:炮擊金門、解放一江山島、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人民炮兵,都打出了國威和軍威。
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國炮兵的建設發展又掀開了嶄新的一頁。全軍炮兵部隊廣大官兵,以“建設強大的人民炮兵”為己任,直面危機,正視挑戰,按照軍委“把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的部署要求,對軍事訓練進行了整頓和恢復,炮兵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全面啓動。
進入20世紀8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的炮兵早已邁進現代化的門檻,用“塔克法”等自動化系統指揮射擊,1分鐘內就能做出準確的火力反應。而昔日屢建功勛的中國炮兵仍在沿用傳統的手工作業方式,火力反應速度最快也要五六分鐘。現代戰爭中,幾分鐘的差距意味著什麼?如何消滅這幾分鐘?答案———
砸鍋賣鐵也要搞“快反”
面對嚴峻的形勢,只有知恥後勇,迎難而上,才有出路。從1984年開始,全軍炮兵緊緊抓住提高火力反應速度這一核心問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炮兵快速反應訓練改革(簡稱“快反”)。在很短的時間內,沈陽、廣州、濟南等軍區先後研製成功了第一代炮兵簡易射擊指揮系統,實現了由雙觀交會偵察到單觀偵察、由手工作業到利用計算機決定射擊諸元的轉變。稍後,其他炮兵部隊、院校、科研單位紛紛報捷,各具特色的“快反”指揮系統相繼誕生。
1986年,全軍炮兵“快反”改革經驗交流會在沈陽軍區召開,劃時代地改寫了中國炮兵火力反應速度的紀錄。1989年,全軍在廣州軍區觀摩“快反”改革成果,標志著“快反”在全軍普及的開端。到1990年6月,即將裝備全軍的3種射擊指揮系統進行了試驗演示,火力反應速度和精度與發達國家水平相比毫不遜色。從此,中國炮兵正式告別了以手工為主的作業方式,跨入自動化指揮的現代炮兵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