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間火力突襲展現強大威力。 |
現在這套模擬訓練系統的形成可是不容易。
說到這裡,丁團長借用了一句電影中的流行語:21世紀最缺的就是人才。的確,面對這些新裝備,只有初中學歷、中專學歷,或者即便是大學學歷卻專業不對口也是無法承擔這些工作的。
面對有限的說明書,面對一連串的英文的專業術語很多人傻了眼,按照說明書訓練不敢提,就連看懂都成了問題。
怎麼開展訓練,除了自力更生恐怕沒有別的辦法。
新裝備列裝之初,全營只有一套模擬訓練系統。少數人訓練,多數人觀看。於是團領導提出自己研發模擬訓練系統,但是很多人有了疑慮。模擬訓練系統是由廠家配發的高科技產品,憑自己團隊的力量恐怕力不從心;也有人表示說現在我們連新裝備都沒有“玩”轉,就談開發訓練系統,恐怕費力不討好。
最終和某炮兵學院聯合組成課題攻關組,通過嫁接、嵌入等技術手段,成功的研製了“某新型火箭炮作戰指揮訓練仿真系統”,把性能卓越的新裝備模擬訓練系統成功“搬”到了信息網上,官兵們足不出戶,在班排信息終端就可以參與技能訓練和協同訓練,開創了手段模擬化、編組模塊化、訓練實戰化的全新訓練模式。
以往看的人多,訓的人少的場面成為了歷史。1/3進行實裝訓練、1/3進行模擬訓練、1/3進行教學備課施訓。訓練全面、系統的展開了。
訓練突破:主要操作手“輪換制”
人才有了,崗位定了,炮能打了,新的問題又出來了:定崗定責成了一個大大的限制。整個戰車涉及多個崗位,不能只滿足於堅守自己的崗位。
一個戰車團隊形成了,配合默契,可以說萬無一失,但是萬一人員有調整,不是一個團隊的人配屬在一個戰車上,是不是戰車只能熄火呢?
他們把不同戰車,不同崗位的人員進行搭配訓練。先前的火控手成了地控手,地控手成了炮長,炮長則去造作營連指揮終端。這樣一換,面對新的專業,大家都傻了眼,一雙雙手指都變得十分僵硬,如同被點了穴道,不是打錯鍵盤就是按錯按鈕,操作台的報警聲此起彼伏。
經過這樣的訓練,他們不但在這個戰車能操作,在別的戰車也能操作;不但在這個崗位能操作,在別的崗位也能操作;不但和這些人搭配能操作,和別的人搭配同樣能操作。
這是團裡召開“諸葛亮會”,問計於官兵的結果。他們自主探索出“三個打破”的訓練模式:主要操作手打破建制,專業訓練中把所有分隊按專業編為4個專業模塊,分專業集中分訓;協同訓練打破程序,戰炮協同訓練中採取先系統、後分訓、再合練的方法,減少協同環節,提高訓練質量;實彈射擊打破序列,對所有列裝的火炮和指揮員、主要操作手實行“輪換制”,確保每人每炮都有實彈射擊經歷。
在這個團還有一個特殊的跑班:“常委炮班“。 針對新裝備訓練課題新、重難點問題多、未知領域多的實際,“一班人”帶頭加大了對多種氣候條件下人工捆綁探空儀放飛、運用時間差避開風廓線雷達對聲達物理影響等課題的研究力度,形成了5篇理論研究成果。現在,8名班子成員人人取得計算機二級證書,個個懂信息化知識、勝任本級指揮、熟悉主戰裝備,能熟練運用網絡平台訓練指揮。
從單炮單發射擊到連建制滿管齊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