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6日電/一個最高級別智庫的成立,將改變中國智庫格局。但是細究發現,這個新智庫並沒有促使更多的空間被釋放出來。
《時代周報》報道,隱退一年之後,71歲的前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再次出山。這一次,他有了一個新的頭銜: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
國經中心,這個經溫家寶親自批示成立的機構擁有超級陣容。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主任王春正、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厲以寧、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國寶、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等數十位官員、知名學者、央企負責人位列其中。
“我只參加了一次會議,內容處於保密階段,下一步具體怎麼走,仍未明確。”4月6日晚,厲以寧在電話裡告訴記者。
其實,早在成立大會上,曾培炎已經為國經中心標明了方向:著眼於國際經濟方面的重大熱點焦點問題,開展戰略性、宏觀性、前瞻性研究。“中心將架設國際經濟交流合作的橋梁,加強同國內外智庫、政府、企業之間的聯繫,為擴大中外經濟合作服務。”曾培炎如是說。
同時,國經中心還列出包括金融危機第二輪衝擊波的可能性、構建國際金融新秩序、中美戰略經濟合作、中日戰略互惠關係、中俄中亞能源資源合作研究、各國政府決策機制及智庫在政府經濟決策中的作用等亟待重點研究的19個課題。
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民眾對於中國專家的批評聲音不絕於耳,稱其為“磚家”。國經中心的成立,致使外界對其發展方向充滿期待。
中國智庫的尷尬
早在國經中心成立的前一天,3月19日,新華社《瞭望》雜誌撰文批評中國智庫專家兩年來在經濟預測上的拙劣表現。
《瞭望》稱,2007年底,社科院某位經濟專家強調4%是中國通脹承受極限,中國經濟不會出現大起落。兩個月後,CPI達到8.7%的高值,2008年急轉下跌到12月份的1.2%;2007年底,次貸危機來臨時,學者又提出“對中國影響不大”觀點;2008年7月,國際油價衝擊每桶 147美元時,國內的能源機構專家幾乎統一口徑預測年底油價衝到每桶200美元,而最終35美元的新價位才棒喝住了這一切。以致於今年兩會期間,有政協委員直言“淘汰一批經濟專家”。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多端,宏觀調控政策必須做到快速調整。曾培炎說:“這是對各國智庫謀劃能力的考驗。”
“公共政策越來越複雜。民眾對公共政策的形成關注度越來越高。”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常務副院長薛瀾說:“這對公共政策的形成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篩選出正確的專家判斷,避免政策重複,是當前的一個緊要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