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炮精確打擊。 |
中評社北京10月18日電/解放軍報報道,防空炮群密織天網,導彈出擊彈無虛發,地炮壓制一招“點穴”……細數演練場上的“滿貫”、“冷門”,廣州軍區某集團軍軍長尤海濤的臉上顯得異常平靜:“我們打出的每一發炮彈、導彈都是被‘數據’包裹著的,理應精確。”
被數據“包裹”?記者邊走邊回味尤軍長剛才的話,不知不覺來到集團軍某防空團三連陣地,偵察班長王燦正操作某型定位儀對陣地上各探測器材和火力兵器的方位進行標定和基線測量。
“過去,我們標定裝備靠的是方向盤和皮尺,滿陣地地跑著瞄著,有時為插一根標定旗甚至要戴個草帽扛著竹竿走上十幾公里,活像個海邊打魚的漁民。現在有了定位儀,又快又准,大幅提高了標定精度。”王燦邊說邊操作定位儀,一按鍵,顯示屏上該點經緯度、高程一目了然。
“標定裝置方位是射擊程序中獲取的第一個也是最基本的一個數據,傳統方法拿方向盤、皮尺憑感覺標定的數據誤差較大,直接影響了後面裝定諸元、校射等數據的正確性。”三連連長李勝軍告訴記者,定位儀提供準確、快捷、及時的方位信息,猶如給未出膛的炮彈穿上了第一層“數據外衣”,為精確射擊提供了保障。
此刻,王燦的副班長劉亮正配合指揮排長,利用某型測試系統對武器系統射擊前的綜合誤差進行評定。“二炮,左高右低兩刻度。”“三炮,前高後低三刻度……”劉亮邊報讀誤差數據邊指揮炮手調整火炮射擊姿態。“運用這套綜合誤差數據分析系統可以在射擊前盡可能修正火力系統存在的誤差,讓裹在炮彈上的第一層‘數據外衣’更精確。”劉亮向記者介紹說。
話音未落,防空警報驟響,各炮手、號手迅速就位,方圓十幾公里的陣地上,各型偵察、探測、通信裝備立時開啟。各種數據迅速傳遞到李連長的指揮車內,一個小小的顯示屏上匯聚的數據竟達20多項,包括目標方位、高度、速度、射擊環境風向和溫度、濕度等等,許多數據都精確到了小數點後一位。
一按鍵,所有信息全部傳遞到火炮,炮彈立時被“裹”上20多層數據。而幾乎就在同時,所有炮管也完成了最後的調整。霎時間,陣地上火舌噴吐、硝煙四起,“敵”機在空中應聲開花。
“信息化的戰場環境,目標方位瞬息萬變,所以對於‘裹’在炮彈上的這些數據而言,它的‘有效期’是很短的。”集團軍防空旅副旅長鄧治文告訴記者,所有觀測設備采集的數據傳遞到群指,經過綜合指控平台分析處理後直接“打包分發”給各火力單元,而後由各火力單元直接給火器射擊指令,比過去節省近4到5個指揮程序,真正實現了信息與火力的高度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