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乘電梯一樣,望著深度顯示表上跳動的數字,三名潛航員開始各做各的事情。實驗的內容五花八門。據葉聰介紹,首先會對潛水器的性能進行測試,比如對航速、刹車、自動控制等進行考核;其次對於潛航員的身體和心理也會有監測;還有則是測試潛水器的作業功能,比如尋找標誌物、提取樣品等等。“實驗科目在出海前就確定下來,如果這次沒完成下次還得接著做。”
失誤同樣在所難免。葉聰回憶說,有的操作是連貫性的,中間時間的精准控制不是很容易,比如機械手操作會存在問題,“這次插國旗的時候就插了好長時間,方向不太好控制。”
待作業完成,潛水器上升時,船員才會用隨船攜帶的數碼產品放些自己喜歡的音樂來放鬆一下。
技術要求不遜“神六”飛船
自2002年,科技部將“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專項後,“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就正式啟動了。在國家海洋局組織下,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具體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並會同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02所、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聲學所等國內約 100家科研機構和企業聯合攻關。
經過歷時多年的努力,終於實現了耐壓結構、生命保障、遠程水聲通訊、系統控制等關鍵技術的突破。每談及此,75歲的第七○二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徐芑南都無限感慨。作為此次深海潛水器的總設計師,看到“蛟龍號”試驗成功,很是欣慰。他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整個項目經歷了設計、加工製造、總裝集成、水下聯調、海上實驗等五個階段,涉及面廣,跨越的部門也多,包括造船、機械、聲學、電子控制等各方面,集中了國內相關領域精英們的集體智慧。”
海軍少將尹卓告訴《國際先驅導報》,航天到的是近似真空的太空,外部是負壓,艙內實際是一個大氣壓,而深潛至海底3759米要承受376個大氣壓。如果深潛器出現芝麻粒大小的孔,擠射進來的海水就會跟切割刀一樣。“氣壓這麼大,對其密封性就要求很高。”
對潛航員的艙內安全保障系統技術要求很高。據徐芑南介紹,在設計深潛器的生命支持系統時,設計人員還和負責“神六”宇航員安全保障系統的專家進行過多次溝通。“在大洋深處,艙內必須保持氧氣、二氧化碳達到一定濃度,同時也要保持艙內擁有正常的艙壓、溫度、濕度,還要保證不能有異味。為此,‘蛟龍號’潛水器中裝配了生命支持系統和兩套氧氣供給系統,力求萬無一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