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來說,航空領域的形勢最為嚴峻。在90年代初中國空軍主要裝備的還是第一代和第二代裝備,即分別類似蘇聯米格-17和米格-19的殲-5、殲-6,構成了中國前線航空兵的基礎。而且殲-6的量產直到80年代初才結束,比蘇聯同類產品整整晚了20年。此間中國還在生產米格-21的仿製品殲-7,並且向國外市場推銷。當時中國最現代化的戰鬥機是殲-8,它也是米格-21的縱深發展改型,只是比米格-21更重更大,但是空中機動性能不足。攻擊機群同樣落後,強-5是在米格-19基礎上研製而成的,轟-5和轟-6則分別以伊爾-28和圖-16轟炸機為基礎。俄著名軍事專家馬基延科指出,除了裝備嚴重落後之外,當時中國空軍的另外一個重要缺陷是沒有任何實戰使用經驗,無論是在戰術,還是在戰略層面上,而且飛行人員培訓不理想,基礎設施落後,指揮水平低。無論是朝鮮戰爭,還是越南戰爭,中國空軍都沒有積極參加。中國空軍和整個中國軍隊一樣,戰鬥實力不強,戰備水平不高。
俄刊稱,在解決上述問題時中國計劃依靠兩個重大項目:一是採購俄重型殲擊機蘇-27及隨後許可生產;二是研發國產輕型殲擊機。當然,第二項任務中國也無法完全自力更生完成。1992年和1996年中國從俄羅斯得到兩批共36架單座型蘇-27SK和12架雙座型蘇-27UBK飛機。1996年底簽署了在中國許可生產蘇-27的合同,規定在沈陽生產200架飛機,中國空軍當時擬定的代號是殲-11。在掌握了許可生產技術之後,中國設計師開始嘗試仿制蘇-27及其主要部件,並在新世紀到來之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開始在不使用俄制機械部件的情況下製造殲-11。到了90年代後期,首先用於奪取制空權的基礎型蘇-27飛機已不能完全滿足中國空軍的需要,中國需要既能打擊空中目標也能轟炸地面目標的多用途戰機。1999年8月中俄簽署了40架蘇-30MKK多用途戰機供應合同,與此前的蘇-27SK不同,新型蘇-30MKK既能使用當時最新的RVV-AE空空導彈,還能攜帶各種空對面制導武器。2001年兩國簽署另外一項供應43架蘇-30MKK的合同,之後中國又追購了24架蘇-30MK2。如今蘇-30已成為中國空軍戰鬥力的基礎。當然,中國得到的蘇-30裝配的是相對落後的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沒有推力矢量發動機,在性能上明顯落後於俄羅斯向印度出口的蘇-30MKI改型。俄方此舉主要是對中方進行適當的限制,不願向中方轉讓最新軍事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