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4日電/美國《華爾街日報》9月13日載文《中國能否超越美國 經濟學家仍存分歧》,摘要如下:
國際經濟學界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是,中國能否延續30年來每年10%的驚人的經濟增速。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薩伯拉曼尼安(Arvind Subramanian)在其新書《黯然失色:活在中國優勢的陰影下》(Eclipse: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Dominance)中認為,即使中國經濟增速大幅降低,中國也將注定成為全球第一的經濟體。這是因為未來數年中國經濟增速仍然可能高於美國,且中國的人口數量是美國的四倍。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只有美國26%的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而屆時中國也將仍然是一個窮國。這將是自工業革命以來首次出現一個窮國也是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現象。
在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傑克遜城峰會上,哈佛大學經濟學家、發展問題研究專家羅德里克(Dani Rodrik)對窮富國間差距不斷縮小的必然性持深深懷疑的態度。羅德里克認為,雖然一些窮國的製造業能夠趕上富國,但這並不必然意味著窮國的整體經濟就能趕超富國。原因何在?製造業的生產效率越高,同樣工作量所需雇傭的人手就越少,所以製造業的進步並不一定能惠及整個國家。
製造業的進步往往要求各種形式的補貼,而這會遭致富裕國家的強烈反對。中國政府低估人民幣幣值引發美國報復中國的威脅便是一個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