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陳紹寬如此痴迷於航母?
一百年前,航母催生了海上的國家戰略力量的質變,這是制海權和制空權的開端。
“1910年11月14日和1911年1月18日,美國飛行員尤金.伊利駕駛‘柯蒂斯’雙翼機完成了從‘伯明翰’號巡洋艦起飛和在‘賓夕法尼亞’號巡洋艦上降落,如果從此算起,西方海軍建造和運用航母已逾百年。”中國海軍原副司令員張序三說。
中國人也有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洋政府海軍部派出兩名年輕的軍官陳紹寬和鄭禮慶赴歐洲觀戰,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從現代戰爭中汲取經驗教訓。
1916年12月,兩人先到英國、法國、意大利考察海軍,然後登上英國皇家海軍的艦艇親臨戰場,體驗歐洲海戰場上異樣的火藥味。
在1912年到一戰結束時,英國共改建了15艘水上飛機母艦,這支海上新軍為海戰增加了新的看點。在達達尼爾海戰中,英軍一架水上飛機奉命離開母艦出擊,將一艘5000噸的土耳其軍艦炸沉,令參戰各國刮目相看。
航母作為未來海戰之神的雛形,令陳紹寬深受震撼,1917年中國對德、奧宣戰後,陳紹寬奉命直接參加英國的潛艇部隊,連續參加了3場海戰。歐洲海軍傳統強國技術、觀念上的巨大進步,讓陳紹寬把目光直接跳向指引海軍未來方向的航母。
就在陳紹寬以為他的航母夢近了的時候,抗戰爆發了。他不得不暫時放下了那些紙面上的規劃。
日本從航母上起飛的戰機頻頻轟炸中國城市時,日軍在戰爭中的海空優勢,再一次讓陳紹寬認識到了航母的重要性。在抗戰正酣的1943年11月,他又一次提出海軍建設的規劃。提出全國海軍分四個軍區,每個軍區部署5艘航母,共計造二十艘,每艘航母的單價為18億元。這個規劃令包括蔣介石等人瞠目結舌。陳紹寬卻說:“這筆錢國家是省不得的。”當時抗戰正是緊要關頭,陳紹寬也知道計劃並不可即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