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因害怕和緊張而嚇出的冷汗!”陳林對自己當時的“窘態”毫不掩飾。
“看過美國大片《拆彈部隊》嗎?”記者問得隨便。
陳林卻答得認真:“看過,凡是與拆彈題材有關聯的影視作品,我都喜歡看,主要是希望能夠借鑒他們的一些經驗和做法。”
說話間,我們已走到槍彈拆卸作業區。
陳林指著流水作業線旁的拆彈機告訴記者,隨著國防實力的增強,現在我們使用的拆彈機具,與20年前相比,自動化程度已大幅提高。比如說,對於不同的彈藥,我們有不同的作業線,同時還有與之相對應的專業機具,現在我軍拆彈部隊大都有6條以上的流水作業線。
“可以這樣講,現在我們專業拆彈部隊的設備、機械,在國際上應該算走在前面了。”陳林說。
這個彈藥銷毀站還在銷毀現場設置了很多攝像裝置,每完成一次任務,都要對照錄像進行嚴格講評。“近幾年來,我們每年都要完成上千噸彈藥的銷毀任務,從來沒有出現過一起人員傷亡。”
“一個雷管一雙手,一個引信一顆頭”
近幾年隨著軍隊現代化的發展,部隊陸續裝備了集束彈、雲爆彈、子母彈等一些科技含量高、結構複雜的新型彈藥。裝備新型彈藥的部隊需送一些新型彈藥的樣品到銷毀站進行檢測。對這些檢測後的彈藥,銷毀站完全可以一炸了之。
可陳林不願“省事兒”,偏要在老虎的嘴裡拔顆牙“玩”,他覺得新彈藥遲早要進行批量銷毀,早掌握性能結構就能早做準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