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工程師塗春賢見證了整個研製過程,他告訴記者,陳林時常頂著近40攝氏度的高溫在工作間裡研究“TNT炸藥廢水處理系統”,他們用過的圖紙裝了5麻袋,各種化學藥劑用了100多公升,藍顔色的工作服被有毒氣體污染成了粉紅色,手套被腐蝕破了11雙,聲帶被刺激得半個月說不出話來。
蘭州軍區裝備部部長高亢告訴記者,這些年來,陳林帶領技術骨幹先後完成12項科研課題,其中10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三等獎,兩項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主持編寫的《軍區彈藥修理機構設施設備及材料消耗標準》等3個標準性文件,被總部頒發全軍執行。
“卸掉心裡的包袱就像卸掉了炮彈的底火”
“與過期彈藥相比,那些無法拆卸的‘頑固’彈藥,官兵們則實施直接炸毀。”在陳林眼裡,這是一種危險系數更大的銷毀作業。
一次,陳林帶人集中炸毀一批彈藥,報廢的彈藥整整填滿了三個大坑。
點燃導火索引爆,結果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3個裝坑只炸了兩個,一個坑沒炸。
“這就相當於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的炸彈!”大家屏住呼吸,耐心等了30分鐘,還是沒有任何動靜,在場的技術骨幹都爭著要求去排險。
“誰都不許上!我來!”話音未落,陳林已跨出掩體,沿著山坡,向50米外的炸點慢慢爬去。
爬到炸點後,他像考古學家一樣小心翼翼地扒開土層,發現原來是導火索與雷管脫離了,雷管沒有引爆。他長出一口氣,重新把雷管接好,爬回掩體再次點燃導火索。整個過程用了20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