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上半年,上證指數在亞洲主要股指中倒數第一。 |
中評社香港7月9日電/英國《金融時報》7月6日載文《中國股市為何不振?》,摘要如下:
2012年上半年上證指數微漲26點,留給中國股民無盡的惆悵與長長的嘆息。這樣的表現在世界主要股指中處於中下游,僅略好於歐洲陷入危機國家的股市,在亞洲主要股指中則倒數第一。
若論中國GDP增速,在主要經濟體中傲然第一;若論市盈率,滬市平均市盈率已經跌至12倍左右,投資價值凸顯;若論資金面,市場遠不缺錢,看看用盡吃奶的力氣都壓不住的房價就知道了。但為何股市依然“不舉”?
股市由於信息密集,往往是經濟走勢的晴雨表。眼下,這一晴雨表並非失靈,而是在警告我們中國經濟“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當然,中國股市“體制性沉屙”導致投資者信心隨風而去,亦是重要原因。
首先,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製造”在全球攻城拔寨,成就了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的成就。但是,現有的經濟增長模式過度依賴生產要素驅動和投資推動。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雖然靠四萬億的強心針,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但是對投資的依賴已經上升到了不可持續的程度,50%的投資率不僅在全球經濟史上罕見,在中國歷史上亦屬新的記錄。過度依賴投資,不僅導致地方政府和鐵道部債務危機的隱患,更帶來了產能過剩:中國24個工業行業中有21個出現產能過剩。眼下,中國經濟已經陷入了“不刺激就硬著陸”與“再刺激已無彈藥”的兩難境地。
其次,長期以來,中國企業靠“低成本”打天下,但這種低成本並非來自管理效率,而是主要來自生產要素價格的扭曲,包括被低估的勞動力價格、土地價格、環境污染的價格、資金價格。這種扭曲的生產要素價格長期積累,已經將社會承載力逼近崩潰的邊緣。大連PX項目與四川什邡宏達股份鉬銅項目都是鮮活的例證。一方面是成本的持續上升,一方面是創新能力的孱弱,中國企業被夾在了轉型的中間層,尋求突破並非易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