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情處置過程中,劉剛的遲疑為指揮員“修正”方案留下了餘地——
始終保持頭腦高度清醒,在關鍵時刻有自己的判斷
“把右操縱台液壓卸荷電門打開。”
“液壓卸荷電門打開,是吧?”
在現場通話記錄中,當指揮員下達打開液壓卸荷電門的口令時,記者意外地發現劉剛“遲疑”了,與整個過程中的其他159次通話的語氣明顯不同。
而就在幾秒之後,指揮員意識到這一操作如不成功,可能給飛機的操控帶來困難時,馬上取消了口令。
事後證明,正是劉剛的“黃金遲疑”,才為指揮員“修正”方案留下了餘地,保證了飛機迫降姿態可控、良好,航向準確無誤。
整個過程中,一直保持“有問必答,有令立行”的劉剛在這條指令的執行上出現的“猶豫”,體現了其過人的判斷力。
“在任何複雜環境下都能保持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是一名優秀飛行員的可貴品質!”團政委韓新連說,對於異常複雜的情況,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認知,而任何人都不可能保證百分之百的正確。
劉剛能始終保持頭腦的高度清醒,在關鍵時刻有自己的判斷,特別難能可貴!
令人驚訝的是,幾乎貼著地面的發動機竟然沒有吸入任何外來物——
“不能因為可能一輩子也派不上用場,而降低建設標準”
戰機迫降成功後,有人拿尺子對迫降跑道上留下的軌跡進行了測量,發現全長416米的軌跡,距跑道的兩頭皆為25米,絲毫不差。
特別是,戰機落地時沒有關車,幾乎貼著地面高速運轉的發動機竟然沒有吸入任何外來物。機腹只有輕微的擦傷,戰機稍加修復又可以翱翔藍天!
這一數據,不僅體現了劉剛非凡的駕駛技術,也使迫降跑道經受住了“實戰”的考驗。
飛機迫降能否成功,跑道質量至關重要。道基太軟了不行,太硬了也不行。稍微有一點不平或雜物,都不行。
由於戰機“無腿”迫降的幾率非常低,在建設迫降跑道時很多官兵都感到不理解:“費這麼大的力氣建好了,興許一輩子都用不上!”
然而,常年保障兩個團訓練的某場站領導卻不這樣認為:“我們不能因為可能一輩子也派不上用場,而降低建設標準!”
為此,兩任黨委班子接力搞好了迫降跑道的建設。官兵經常利用後半夜沒有飛行訓練任務的時間進行土方的平整和碾壓,使得這條迫降跑道達到機場建設規範最高標準,一次性通過驗收。
誰也不曾想到,迫降跑道剛剛投入使用一年,就發揮了巨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