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向信息化
這是曾經讓人說不出來的一種苦澀。
世紀之初,全軍性演習,現場指揮的總部首長面前擺放著各軍兵種不同體制的十幾種指揮終端。部隊演習,野戰指揮所兩台指揮車近在咫尺卻不能聯通。如何跳出信息化建設“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模式?如何贏得後發優勢?一個個現實而緊迫的課題擺在了全軍官兵面前。
這是讓人感到開心愉悅的一刻。
2011年秋天,黃海之濱,由北海艦隊牽頭,陸軍、空軍和第二炮兵部隊參加的聯合演練在海天間拉開帷幕,海軍預警與陸空雷達融合組網,水面艦艇與空中戰機聯手抗導,潛艇導彈與岸島火器合同打擊。強大的“網聚能力”讓信息戰場雛形呈現在百位將軍面前。
回望巨變背後的歷史印跡,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全軍部隊圍繞加快轉變作出的艱辛探索和收獲的一串串果實。
——訓練基礎,從機械化裝備向信息化裝備轉變。一體化指揮平台配發全軍,運用信息系統進行作戰信息獲取、融合、分發、共享訓練。成都軍區司令部用一年時間展開“換槍”工程,帶動各級指揮員能力素質升級“換代”。
——訓練內容,從單一合同戰術向諸兵種聯合訓練轉變。未來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聯戰必須聯訓。一時間,陸上合成軍師旅團營馳騁沙場,海上聯合機動編隊駛向遠海,空中多機種編隊激戰藍天……聯合訓練成為各軍兵種訓練轉變的強大引擎。
——訓練條件,從自然條件向複雜電磁環境條件下轉變。總部下發《關於加強複雜電磁環境下訓練的意見》,隨後“礪劍-2007”複雜電磁環境下聯合火力打擊研究性演習打響,牽引全軍部隊走進“電磁叢林”,制勝“五維戰場”。
——訓練形式,從自主協同式向基於信息系統集成訓練轉變。全軍下大力破解有硬件缺軟件、有軟件缺數據、有數據缺共享難題,整合四通八達的信息流,生成以信息主導的新質戰鬥力。
——訓練模式,從傳統訓練方式向模擬化、網絡化、基地化訓練轉變。北京軍區某基地每年礪兵數萬,“空戰實驗室”讓飛行員在鬥室之中激戰“藍天”……寧滬杭軍事訓練協作區裡,來自三軍部隊的4700多名指揮員同時在網上展開演練,真正實現仗在一起打、兵在一起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