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中國或將吸取“戴高樂”號航母教訓暫不建造核航母。
在提及世界各國的航母發展歷程時,一般觀點總認為美俄兩國代表了世界航母發展的兩種不同風格與最高水平。就風格而言,俄羅斯確實獨樹一幟,但就技術水平而言,真正在世界上處於第一梯隊的確實美法兩國。通過建造“克裡蒙梭”級航母,法國成為繼美英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具備在航母上常規起降固定翼艦載機能力的國家。而“戴高樂”號航母的誕生,則以其核動力裝置使法國牢牢坐穩世界第二大航母大國的寶座。但禍福相倚,正是“戴高樂”號航母的核動力裝置使這艘本來設計精良的航母,一直被視作並不完善的裝備。而由此產生的教訓也或將使中國在可預見的時期,不會建造任何規模的核動力航母。
按照美國發展核動力航母的經驗來看,核動力裝置主要賦予了航母超遠的續航能力,以及執行更高端作戰任務的能力。但從對航母這種裝備的實際需求來看,必須同時具備大量的遠洋作戰或部署任務,以及較強的核動力裝置的研發與生產能力,裝備核動力航母才是合適的選擇。但對法國而言,其在發展“戴高樂”號航母時,早已不是那個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可與日不落帝國分庭抗禮的龐大帝國。其海軍戰力很難影響地中海以外的區域。因此,其為“戴高樂”號航母裝備核動力裝置,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塑造“歐洲老大”的形象。而就法國的核動力裝置技術水平而言,儘管其之前研發了多款核動力裝置,但均僅裝備於潛艇,並無一款共水面艦艇裝備的高性能核動力裝置。最終不得不在“凱旋”級彈道導彈核潛艇的K-15核動力裝置的基礎上,為“戴高樂”號航母考法動力裝置。而以上法國在需求與技術方面的迷失,正是造成“戴高樂”號航母尷尬現狀的根本因素。
中國在航母動力裝置與需求方面,與法國較為類似。與法國相比,中國的核動力裝置技術基礎更為薄弱,除了研發了有限的幾型潛艇用核動力裝置之外,同樣未研發過裝備水面艦艇的核動力裝置。且中國較低的研發水平與較少的裝備數量,也是核動力裝置的可靠性存在很大不足(這方面的教訓從冷戰時期美蘇兩國的核潛艇發展中可見一斑)。同時,儘管中國日後必將發展成為類似美國的全球性海上大國,但在可預見的時期,至少在中國發展國產航母的初期,中國是不需要在本國領海之外的海域進行涉及航母的大型海上軍事部署的。且通過美國常規動力航母在兩次伊拉克戰爭中不輸核動力航母的優異表現來看,在掌握充足海外不及能力的情況下,常規動力航母能夠滿足類似伊拉克戰爭的局部戰爭的作戰需求,這對於中國而言,無疑已經足夠了。作為比法國更理智,具有更大全球報復的國家,中國顯然會以更謹慎的態度發展航母,不會重蹈法國人的覆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