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明:在距地球數百公里外的太空中運行著成百上千個航天器,這些航天器猶如人們放入太空中的“風箏”,而控制這些航天器的“無形之手”,就是航天測控。一個國家無論在地面建了多少個測控站,造了多少艘海上測量船,都不能完全滿足大型航天任務跟蹤測控的需要。在太空中建立衛星觀測與數據中繼傳輸系統,是航天強國的必由之路。
中繼衛星是伴隨人類探索太空的鏗鏘步履逐步發展起來的新型空間信息傳輸系統,堪稱航天測控的革命性成果。其主要功能是進行空天數據中繼,相當於把地面測控站搬到距離地面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為衛星、飛船等航天器提供數據中繼和測控服務。
作為在太空中運行的數據“中轉站”,中繼衛星與傳統地基測控相比,具有“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的優勢。與通信衛星不同,中繼衛星主要捕獲跟蹤在軌運行的高速動態目標,能使資源衛星、環境衛星等獲取的數據實時下傳,極大提升了各類衛星的使用效益。
記者:中繼衛星的工作原理是什麼?
黃惠明:中繼衛星系統由位於地球同步軌道的中繼衛星、地面系統和用戶終端3部分組成。“中繼”的概念,就是傳遞地面應用系統和用戶終端之間的信號,類似於“用手機轉發短信”。具體而言,中繼衛星將地面系統發射的遙控指令等數據轉發給用戶終端,用戶終端接收、解調遙控指令,並按照指令規定內容做出響應,同時返向傳輸其自身數據,中繼衛星接收到這些信號後,再反饋給地面系統。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我國中繼衛星系統的建設發展概況?
黃惠明:2003年1月,我國第一代中繼衛星系統工程正式立項,第一顆中繼衛星被命名為“天鏈一號01星”。2008年4月25日,“天鏈一號01星”成功發射並順利在軌運行,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歐洲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擁有中繼衛星的國家。在神舟七號任務中,“天鏈一號01星”得到成功試驗驗證,突破了高動態條件下的天基測控和數據中繼技術,實現了我國航天測控由陸海基向天基的跨越。
2011年7月11日,“天鏈一號02星”發射成功並與“天鏈一號01星”組網運行。在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交會對接任務中,中繼衛星系統作為我國陸海天基三位一體載人航天測控通信網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使航天測控覆蓋率從18%提升到近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