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調員現場裁決。 |
萬人千車,揮師南下,目的地——1000多公里外的某訓練基地演訓場。根據導演部指示,此次機動重在檢驗部隊在實戰背景下的快速反應能力。
半路上,突然一聲巨響,黃色煙霧瞬間籠罩了多輛卡車。摩托化機動車隊剛剛駛出營區不久,“敵情”不期而至。演練副總導演、基地副司令員林昆福說,這是導演部臨機給紅軍出的一道題目。
“迅速穿戴防毒裝具,快速通過染毒地段!”旅長陳亮判斷車隊遭“敵”化學襲擊後,立刻通過有線電台下達命令。
車隊進入某車站,正當官兵組織裝載時,導演部通過一體化指揮信息系統向旅指揮所通報:前方400米處鐵路遭“敵”轟炸,鐵路部門正在搶修;兩架“敵機”正由南向北飛行,可能於30分鐘後飛臨列車梯隊上空。
陳旅長隨即命令作戰參謀與上級聯繫,查明來襲“敵機”的型號及性能,同時命令列車梯隊作好防護準備,並組織人員加快搶修鐵路。很快,列車梯隊拉響了防空警報,官兵解開步戰車炮衣,機關炮呈對空射擊姿態。
走一路、打一路、防一路。經過50餘個小時長途奔襲,紅軍列車梯隊抵達某卸載站,部隊由鐵路輸送改為摩托化行軍。
當紅軍車隊在高速公路上全速飛馳時,藍軍啟用偵察衛星秘密監視紅軍機動集結動向,特戰分隊依令潛伏滲透進入某地展開偵、監、搜、破等行動,並炸毀了車隊必經的某高速公路大橋。
紅軍指揮員根據導演部的敵情通報,利用衛星過境間隙避開藍軍偵察,並果斷改變局部行軍路線,組織部隊通過國道,在夜暗條件下隱蔽進入集結地域,進行臨戰準備。
雖無刀光劍影,卻見殺機四伏。衛星偵察、精確打擊、電磁干擾、敵特襲擾……在紅軍機動1000多公里的幾晝夜中,導演部臨機設置了20餘次各種“敵情”,全部都是戰時可能出現的情況。
為了應對藍軍的途中襲擾,紅軍共設計了9套應對方案。而且,此次所有摩托化車隊、列車梯隊,全部是由地面戰鬥分隊、對空掩護分隊、工兵防化分隊等組成的合成化編組,具備獨立作戰和獨立保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