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思想
中國海軍的建設一直是以防禦能力,特別是近海和沿海防禦能力作為重點。以至於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陸軍遂行海防任務,陸軍用於海防的軍費比海軍軍費還高的咄咄怪事。今後海軍的建設思想必須要以海權理念為指導,以奪取制海權為核心,建設一支具有戰略性、國際性、綜合性的海軍,這支海軍必須能夠同時應付傳統安全威脅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並且兼具軍事、外交和經濟三大功能,並完成由機械化艦隊向信息化艦隊的轉變,適應新世紀軍事鬥爭的需要。航空母艦本身就是海權理念的產物,它的服役必將對中國海軍建設思想由擴大陸地防禦的陸權型海軍向著奪取制海權利用制海權為主導思想的海權型海軍方向發展起著重大作用。
軍種戰略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建立之後,出於當時國內外形勢以及海軍實力的考慮,一直是奉行“沿岸防禦”的戰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正式提出“近海防禦”的海軍戰略。這兩種海軍戰略都是時代的產物,應該說是比較好的完成了其歷史使命。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國際軍事及政治形勢的變化,以往的海軍軍種戰略已經不能滿足國家戰略以及國家利益的需要。具體來說,隨著現代遠程打擊兵器的發展,地理方面的制約因素不斷下降,其打擊縱深不斷擴展。無論是沿岸防禦還是近海防禦,已經不能有效應付這種挑戰。進入新世紀後,中國加入全球化進程的步伐開始加快,與此對應的是國家海外利益開始成為國家戰略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沿岸防禦和近海防禦戰略顯然不能適應這種變化。而美國海軍的轉型也對沿海防禦戰略提出了挑戰。美海軍轉型計劃的一大特點就是重視沿海作戰,將其兵鋒直指歐亞大陸挑戰美國地位的地區大國的沿海地區,這樣帶來的嚴重後果就是作為二次核打擊力量主體的潛艇部隊因此被堵在沿海淺水區域中。美國海軍在上個世紀開始利用藍綠激光等非聲學技術對潛艇探測進行研究,其目標是能探測水下150米深的潛艇,至90年代,該計劃已經取得相當程度的進展。這個探測深度足以將中國沿海的所有潛艇全部進行有效監測,中國海軍最精銳的兵種潛艇部隊將因此被困在港口之內或被殲滅。同時,美國海軍將會從容在海上進行反導攔截。美國將裝備有“宙斯盾”系統的水面艦納入戰區導彈防禦系統中,作為“海軍區域防禦系統”的主力裝備,部署在預定的海上陣位,攔截跨海飛行的彈道導彈。美國此舉必將消弱我彈道導彈的威懾力,使中美軍事力量的對比進一步向美國傾斜,破壞亞太地區的穩定並威脅我國家安全。海軍有必要發展和奉行“遠海攻防”的軍種戰略。該戰略不改變中國海軍防禦的性質,但是改從前的消極防禦為積極防禦,將戰鬥空間向遠海推進,擴大我防禦縱深,並將海上進攻作為積極防禦的一種手段,以期具備攻防兼備的能力。該戰略的實施同時也可以打亂美日海上導彈防禦體系的部署,將“宙斯盾”艦驅離發射陣位或殲滅,並構建自己的海上導彈防禦體系。對於我方進行彈道導彈攔截來說,由海洋上沿線部署的艦載攔截彈,正面打上去,和在本土上由地基攔截彈迎面傾斜姿態打上去,兩個相比,當然是正面攔截響應速度更快,接敵時間最短,是最佳選擇。就海軍本軍種而言,大國海軍的存在有兩個基本目的:圍繞利用海洋展開爭奪(包括進攻性的或防禦性的),打擊陸上目標(力量投送)。如果是以自由使用海洋為目的(與此同時,阻止敵方使用),被稱為海上控制。另一種是自己無法自由使用海洋,但能阻止敵方利用,這被稱為海上阻絕。中國在此之前的海軍存在目的以後者為主,而隨著國際政治環境演變和軍事技術的發展,海上控制將會成為今後中國海軍存在的主要基本目的。中國海軍的軍種戰略由近海防禦轉向遠洋攻防已經是迫在眉睫。如前文所述,中國海軍必須加強海上控制的能力。1艘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即可控制800km×1000km的海空域,4支航母編隊就能控制96.5萬平方公里的大面積海域,除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外,還可以奪取制電磁權和制陸權,其使用效能是任何武器都不能比擬的。由此可見,航空母艦是海軍中海上控制能力和遠洋作戰能力最強的艦種,更重要的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航母戰鬥群乃至海軍作戰系統將為遠洋攻防的海軍戰略提供有力的支撐,其作用不可替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