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粵軍,性情中人愛兵如子
此次人員調整中,王國生因達到最高服役年限卸任蘭州軍區司令員,由原軍區參謀長劉粵軍中將繼任。劉粵軍祖籍山東榮成,1954年出生在廣東一個軍營裡,父母都是軍人,所以取名“粵軍”。十三四歲時,父親就經常帶他到連隊裡和戰士們一起生活、訓練,培養他吃苦耐勞的精神。16歲入伍時,他來到著名的“塔山英雄團”,當上一名步兵,一幹就是19年,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法卡山戰役,多次立功。
多年的基層生活使得劉粵軍對士兵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當年16歲的劉粵軍剛入伍不久,部隊進行千里大野營,那時他身高167厘米,體重才97斤,身上的背包卻有67斤重,行軍時經常摔跤。有一次爬山,他一天摔了40多跤,到最後,摔到地上,就不想再起來了。第二天早晨打背包時,副班長悄悄地把他的東西打進自己的背包裡,只給他留下一些較輕的行李,可副班長比劉粵軍的個頭還小。看著副班長艱難而沉默的背影,劉粵軍第一次真正明白了“戰友”、“階級兄弟”和“班長是軍中之父”這些話的含義。
1974年,劉粵軍有生以來第一次立了一個三等功。那時劉粵軍還是連長,一次投手榴彈訓練,由於緊張,一名新戰士把拉了弦的手榴彈扔在了自己身邊,劉粵軍一把拉過這名戰士,撿起手榴彈就扔了出去,手榴彈在4米外爆炸。那一瞬間,劉粵軍只有一個想法:“這是我的戰士。” 劉粵軍沒有立即讓這個戰士下場,而是讓他穩定情緒後,繼續投彈。許多人不理解,認為這樣太危險。可劉粵軍知道,如果這個時候讓他下場,他可能就再也不敢投了,如果上了戰場怎麼辦?作為一個指揮員要從內心深處為戰士著想,對戰士負責。
1998年的抗洪救災,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運用部隊規模最大的一次非戰爭行動,時任廣州軍區某集團軍師長的劉粵軍和他的戰士們經受了一次嚴酷的考驗。劉粵軍所在的師臨危受命去洞庭湖救災,那時他正在休假,接到上級首長的電話後就立即趕回了部隊。“受命後一個半小時,我們就發出了第一趟專列,比預定時間提前8個小時到達了指定地點,正趕上第六次洪峰來臨的危急關頭。”劉粵軍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