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海航展上展示的先進概念戰鬥機模型。
|
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電/學習時報發表文章稱,2012年10月31日上午10時32分25秒,由中航工業沈飛自主研製的AMF五代戰機(殲—31)成功首飛。就此,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個同時試飛兩款四代機原型機的國家,此前,只有美國同時研製了F-22和F-35兩種五代機。
這則來自央視網的“透明度”極高的消息,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更是讓人感覺近10年來中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武器裝備研製水平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現在就讓我們對隱形戰機的一路行程做個簡單的回顧吧。自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F-117“夜鶯”戰機服役以來,對隱形戰機的渴望就已成為各國空軍夢想中的終極設備。但隱形戰機真的就有那麼神乎其神嗎?科索沃戰爭很快給予回答,空襲中美軍有一架 F-117戰機被南斯拉夫軍隊擊落。據說它的殘骸完全被俄羅斯搞走。儘管 F-117戰機目前已經退役,取而代之的是新一代 B-2隱形轟炸機和 F-22、F-35隱形戰機,但“猛禽”也曾因高空缺氧而多次折戟關島。
自1942年德國生產出世界第一款噴氣式戰鬥機後,西方國家將戰機發展劃分為目前的一至四代。在前三代戰機中,同時出現的戰機性能大致相差不大,比如,第二代戰機有美國的F-4、蘇聯的米—21、中國的殲—7等,第三代有美國的F-16、俄羅斯的蘇—27、中國的殲—10等。但到了第四代戰機,卻突然從多國的“百花齊放”變成美國的“一枝獨秀”。除了美國外,歐俄日韓等國家的第四代戰機研製都面臨很多困難。
按照美國軍方考核隱形戰機的幾大指標,F-22戰機必須具備“4S”能力——隱形、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短距起飛。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通過科學的戰機外形隱身設計實現波束控制,讓照射飛機的電磁波在敵方雷達上只是閃爍不定的散信號,不容易被探測、識破和跟蹤。譬如F-22的雷達反射截面積就僅有0.08平方米。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評價,如果說F-22的雷達反射截面積相當於乒乓球,那麼,F-35的就如同籃球。“兩者因作戰用途、效能不同而產生差別,由此而形成高低搭配。”
回過頭來,還是談談中國研製的第二款隱形戰機吧。據悉,由中航工業沈飛研製的AMF四代戰機(殲—31),是一種單座、雙發、雙垂尾的常規布局飛機,該型機長度在16—17米左右,翼展在10米上下,屬於基於隱身設計的戰鬥機。儘管殲—31與美國的 F—35相比顯得更纖薄,但這樣的好處是有利於減阻。殲—31的翼展比F—35大;機身比F—35長、薄;截面積比F-35A小。也就是說,殲—31的飛行性能和機動性相比 F—35有優勢。它或許會與“遼寧”號航母上的殲—15形成艦載機搭配,形成類似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