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基地演練發射導彈。 |
中評社北京2月27日電/初春,第二炮兵某基地官兵駕長劍戰車,穿崇山峻嶺,開展了一場信息化條件下實兵對抗演練。從戰鬥打響到鳴金收兵,一群曾經只是給“劍俠”當“陪練”的人員始終攪動著整個戰局,他們就是技術專家和數據采集人員。
解放軍報報道,記者走進演兵場,看到綠樹掩映中有兩頂迷彩帳篷。事實上,兩頂帳篷中只有一頂是真正的“中軍帳”,另一頂被稱為“數據判讀中心”。里面熒屏閃爍,鍵盤嘀嗒,14名專家忙忙碌碌。基地司令員李洪軍告訴記者,作為高技術軍種,第二炮兵部隊向來高度重視導彈專家技術把關和參與決策的重要作用,專家甚至擁有對訓練方案的否決權,直接影響著戰局。
演練中,某旅一次操作出現異常:檢測控制儀上一個程序燈的閃爍時間比規定時間延長0.2秒。旅總工程師李析微當場要求進行重新測試。結果表明,此舉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
記者跟隨演練採訪,正好趕上召開作戰會議。指揮所制定當晚某型導彈火力突擊計劃後,給“數據判讀中心”傳輸一份。專家們周密論證,很快對該方案提出7處修改意見。當晚戰鬥,擔任突擊任務的某旅大勝而歸,“數據判讀中心”一陣緊張計算後作出評估:火力打擊效能比上一波次提高13.5%。
“科長,這是戰車最新靜態檢測數據。”參演某旅作訓科李參謀將裝備車基本信息表遞給科長李強。李強轉身走進數據判讀室,與專家一道就這組數據展開分析論證。作為考核組成員,這次演練中李強還擔負著一項重要任務——采集和驗證戰場數據。
李司令員說:“未來信息化戰爭,打的就是精細,任何一個小小的數據,都可能影響甚至決定戰局。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就十分注重采集數據,並建立了龐大的數據庫,但這些數據必須是動態的,比如這次在陌生、複雜環境下演練,就需要采集、驗證和更新大量數據,所以,這次任務中我們讓所有考核人員兼任數據采集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