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習近平重要講話推動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新階段
http://www.CRNTT.com   2019-04-30 00:16:09


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明確提出將兩岸關係由“和平發展”推進到“和平統一”的方向與路徑
  中評社╱題:習近平重要講話推動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新階段 作者:盛九元(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研究員

  在兩岸關係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時間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明確提出將兩岸關係由“和平發展”推進到“和平統一”的方向與路徑,將兩岸關係發展推向新的階段。講話圍繞著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展開,“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是總書記講話的核心與靈魂。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進程中,核心有兩點,一是從“和平發展”實現向“和平統一”的過渡,確立過渡的基本原則;二是確立所應依循的基本路徑和破解需要克服的難題。

  一、前言

  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以下簡稱講話)。講話既是對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年以來兩岸關係發展的總結與呼應,更是開啟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階段的宣言。

  40年前,《告台灣同胞書》的核心是正式提出中共“和平統一”的政策主張,提出黨對黨談判模式,推動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階段。40年過去了,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和全面“三通”的實現,兩岸間緊密的人員往來和經貿互動,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新階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8年,兩岸貿易額達到2262億美元,同比成長13.2%;當年台灣在大陸投資4911項,同比成長41.8%。截至2018年底,大陸纍計批准台商投資107190項,占大陸實際使用外資的11.2%;台胞往來大陸纍計超過1億人次(2018年首次突破600萬人次);在大陸創業的台灣團隊超過2000個,有超過萬名的台灣青年在其間創業發展。兩岸的人員往來與經貿交流的緊密程度達到空前規模。但與此相對應的是,台灣民眾的“中國人”認同仍處於較低的水平,對“一國兩制”的不支持率明顯高於支持率;儘管其中存在著較為複雜的國族認同和意識形態問題,但也明顯折射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待進一步深化,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在既有基礎上進行更加科學的界定、增添新的動能、厚植共同利益、擴展交流合作範圍以及在國際上明確“一中原則”的認知。基於此,在兩岸關係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時間節點上,習總書記講話明確提出將兩岸關係由“和平發展”推進到“和平統一”的方向與路徑,將兩岸關係發展推向新的階段。講話圍繞著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展開,“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是總書記講話的核心與靈魂。

  二、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新的階段

  在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進程中,核心有兩點,一是從“和平發展”實現向“和平統一”的過渡,確立過渡的基本原則;二是確立所應依循的基本路徑和破解需要克服的難題。在講話中,總書記對上述兩點都做出明確的回答,指明發展方向:一是主張通過民主協商方式解決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並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做出制度性安排;二是通過融合發展,推進兩岸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包括經貿“應通盡通”(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連通、資源能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並“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此外,還要“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合作,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分享”,乃至於兩岸鄰近或條件相當的城市之間“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為兩岸關係從和平發展過渡到和平統一創造更加有利條件,不僅從理論上解決了從和平發展向和平統一過渡的基本原則和路徑,而且也在實踐上標誌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即“反獨”與“促統”並行的新時期。這是習近平治國理政重要思想在對台工作上的具體體現,也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相銜接。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兩岸引起強烈的反響,海內外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講話的核心在於將“和平統一”從政策主張轉化為具體實踐,將有效加快推進實現和平統一進程,著力破解國家統一過程中所面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從而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注入新活力,並將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成就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轉化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動能。

  三、講話的四個維度奠定兩岸和平統一的框架

  從講話的總體謀篇佈局看,既有高瞻遠矚的戰略觀、情真意切的歷史觀,也包含著以民為本的發展觀、共同建構的統一觀,體現出中國大陸在解決兩岸問題上的耐心、誠意、善意和堅持不懈的努力。

  維度一:情真意切歷史觀。在講話中,總書記將台灣問題的產生與中華民族百年屈辱的歷史相連接,指出“台灣問題的產生和演變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命運休戚相關”、“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強調“1949年以來,中國共產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始終把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為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進而呼籲“兩岸中國人、海內外中華兒女理應共擔民族大義、順應歷史大勢,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並明確提出實現祖國統一是“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產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終結!”換言之,祖國的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結束屈辱歷史的終點、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全面復興的起點,因此,完成國家最終統一是中國共產黨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也是全體中華兒女需要共同承擔的歷史責任。

  維度二:高瞻遠矚的戰略觀。從宏觀層面看,講話從國家戰略的大視野出發,明確提出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的科學論斷,為兩岸關係從和平發展向和平統一轉化指明了方向。從1949年以來,70年的隔絕使兩岸社會經濟制度、意識形態乃至生活方式上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制度不同,不是統一的障礙,更不是分裂的藉口”。長期以來,台灣當局以兩岸經濟發展差距和制度差異為藉口,抗拒統一,導致兩岸政治對話與談判延宕多年;“兩岸政治分歧不能一代代傳下去”,而儘快進入政治談判是解決兩岸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關鍵途經。“兩岸雙方應該本著對民族、對後世負責的態度,凝聚智慧,發揮創意,聚同化異,爭取早日解決政治對立,實現台海持久和平,達成國家統一願景”。正是基於這一戰略視野,大陸秉持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民族負責的態度,以開放和務實的心態推動台灣問題的解決,推動兩岸儘快進入談判對話,“共謀統一”,以確保民族大義和全體中國人民的最大利益。

  維度三:以民為本的發展觀。“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祖國統一過程中,大陸始終堅持以民為本、厚植兩岸共同利益、增進兩岸民眾的共同福祉。從“兩岸一家親”理念到“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論述,從“率先讓台灣同胞享有大陸發展的機遇”和“為台灣同胞在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方面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的政策宣示,到“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31條)的頒佈實施,針對台灣同胞的現實需求,大陸已經在各方面為兩岸融合發展做了全方位的準備。而在講話中,總書記更明確提出在融合發展過程中,要實現“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建立共同市場”,這不僅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提供了有效的路徑,同時也為廣大台灣同胞分享大陸改革開放以及兩岸合作紅利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建構起推動兩岸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平台,為進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的階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維度四:共同建構的統一觀。“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這是講話中以最明確方式所表達出的“九二共識”核心內容。長期以來,大陸始終強調兩岸關係發展必須遵循“九二共識”,共同謀求(以共同參與、共同規劃、共同建構的方式)推進實現統一。但由於台灣當局的抗拒與排斥,導致兩岸遲遲未能進入“共議”階段。為打破僵局,在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和平統一,是平等協商、共議統一”,同時鄭重倡議“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簡短的73個字明確地指出了“共謀統一”的可行路徑,包含著“政治基礎”、“代表組成”、“共同締造”、“民主協商”、“階段目標”等豐富而深邃的頂層設計,為推動兩岸關係從和平發展進入和平統一做出了制度性安排,建構出完整的統一觀。

  此外,受國際格局變化、地緣政治影響、大國角逐因素影響,台灣問題的外部干擾因素日益複雜化。針對外部勢力可能的干預以及島內少部分“台獨”分子可能的“鋌而走險”,講話也提出嚴重的警告,“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台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台灣同胞”。講話發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最強音,也對廣大台灣同胞發出了“兩岸同胞要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的真情呼喚,全方位展現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決心和意志。

  四、“一國兩制”是實現和平統一的關鍵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部分國家實現統一的經驗來看,實現統一的首要條件是民眾強烈的統一意願。當統一願望和民族凝聚力強大到足以超越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鴻溝時,統一也就可以達到心靈契合、水到渠成。因此,統一的感召力一是源於對民族對國家的認同;二是對統一將帶來更大利益的預期。

  由於台灣當局的刻意阻撓和長期“台獨教育”,目前台灣民眾對中華民族和中國的認同有進一步弱化的趨勢,重新喚醒台灣民眾對民族強盛的自豪感及對中國的認同是當務之急,而這需要付出長期而艱苦的努力。在台灣民眾目前統一觀念和價值缺失、而主流民意又希望“維持現狀”(分離分治狀態)的情況下,大陸始終以長遠的眼光,審慎、周到、穩妥地處理兩岸統一問題。當然,相對於港澳而言,台灣問題更為複雜,因此,需要有一段相當長的和平發展階段,讓兩岸有序、全面、深入地開展經濟文化交流,為未來的政治談判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實際上,從1979年起,從大陸的政策角度看,兩岸關係已經進入和平發展階段;從台灣的政策角度看,從1987年起,兩岸關係也進入了和平發展階段。由此計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經歷了40年(或者32年)。在和平發展階段,重點是實現全面“三通”,深化兩岸經濟合作,目的是培植善意、解除疑慮、培育民族情懷、重構中國觀念,奠定和平統一的利益和認同基礎。從這一階段的情況看,兩岸經貿的交往與合作已經使兩岸的利益得以充分地連接,但在民族情懷和國家認同方面尚存在不足。儘管和平發展階段並無明確的時間表,需要由兩岸互動的實踐來決定,但毫無疑問,這一階段也不可能無限期延續。基於此,以總書記的講話為指導,在下一階段的兩岸和平發展進程中,必須確立一個制度性的框架,以制度化的安排和階段的劃分推進兩岸的良性互動和相向而行,使大陸對台政策紅利能夠直接惠及台灣民眾,增強政策的衍生效應,強化兩岸民眾在實現國家統一過程中的共同感、參與感和榮辱感,使台灣民眾在享有切實的兩岸和平紅利基礎上復原國族認同,從而形成對統一的良好預期和心理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時代對台政策新思維的核心內涵就在於此,最終實現和平統一的路徑正在於此。

  在統一的建構過程中,需要關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明確“共同建構”觀念,兩岸應就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架構、統一模式和新的國家現代化模式等形成共同的責任和義務,而不應衹是大陸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凡是有利於增進兩岸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發展,實現兩岸互利共贏的制度安排,都可以納入“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制度設計之中,以爭取更多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強調政治談判是和平統一的必由之路。總書記強調,“兩岸的政治分歧不能一代代傳下去”,而兩岸政治談判中最大的難題就是兩岸定位問題。台灣當局一直藉口“避免港澳化”拒絕同大陸談判。這套似是而非的邏輯經由台灣媒體的宣傳,已成為台灣的全民共識,短期內難以化解。鑒於台灣方案具有不同於港澳模式的特殊性,在定位問題上應有創新的思路,而講話中蘊涵的“堅持‘一個中國’的前提下,相互尊重現狀,平等定位”,正是這種創新思維的具體化。基於此,可以將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包括和平發展新階段(兩岸各政黨、各界別推舉代表性人士,就兩岸關係和民族未來開展廣泛深入的民主協商,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政治談判階段以及統一前的過渡階段(就統一後的兩岸關係定位以及台灣相關制度沿革進行具體安排),從而最終以“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實現國家統一。

  五、當前兩岸關係應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持續推進

  根據當前兩岸關係發展態勢,應繼續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進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新階段。

  1、繼續堅持以“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對話與合作的基礎。在“九二共識”的發展過程中,應根據兩岸情勢而有所發展深化。其中,對“九二共識”最科學準確論述的是總書記在“40周年”上的講話(堅持以“一個中國原則”為內涵的“九二共識”,反對“台獨”,共同謀求實現國家統一),同時進一步擴展兩岸交流交往與融合發展的紅利,以形成兩岸利益更加全面的連接,強化台灣民眾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實現和平統一的預期。

  同時,根據當前台灣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應將“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進行有效區別,避免“台獨”勢力誤導民眾。

  2、開展“一國兩制”的重大理論研究,邀請台灣的學者、智庫參與,接納更多的台灣聲音,正本清源,為“一國兩制”在島內的正向推展創造條件。為此,可以與島內媒體合作,組織兩岸學者發表有關“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系列文章,準確探討“一國兩制”內涵,使“一國兩制”徹底“去汙名化”。

  3、根據總書記“40周年”講話,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制度性安排”為指導,充實相關內容,推動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新的階段。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現經濟合作制度化,建立共同市場”的指示精神,儘快實現市場開放、深化產業合作,達成“應通盡通”目標,鞏固兩岸利益連接,拓展全面的社會網絡連接與文化合作,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4月號,總第256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