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線”是指美國通過與亞太一些國家進行軍事演習而事實上實現的軍事存在。近年,尤其是進入2012年以來,美國在亞太地區進行了大量的軍事演習,並且這種軍事演習還表現為連續不斷地進行,使美國在這一地區存在著大量的兵力和軍事裝備。這種動態軍事存在具有很大的欺騙性,比固定性的駐軍威脅更大。
“威懾線”是指美國通過重點加強在關島、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和印度洋北部迪戈加西亞基地的軍事存在而從戰略上對亞太地區形成的軍事威懾。根據美國的海外基地建設規劃,美國要將關島建成其海外的最大軍事基地。達爾文港的美國駐軍既可與關島和迪島的美軍形成戰略配合,還可對南海地區出現的危機迅速作出反應。迪島的美軍既可應對中東地區的危機,也可與達爾文港以及關島的美軍相配合應對南海地區的危機。所以,駐關島、達港和迪島的美軍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固的戰略支點,瞰制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的發展變化。同時,駐這三地的美軍遠離熱點地區,既可遠觀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地區事務中去,也可前出插手對美國利益攸關的問題,這使美國完全掌握著自身行動的主動權。這是美國面對冷戰後尋找不到明確的戰略對手而為維護其主導地位而下的一著苦心之棋。
“新三線”效應不可輕視
從性質上看,美國在冷戰時期搞的三條封鎖線體現了當時的防禦性。如今,美國在亞太地區搞的“新三線”布局表面上看是防禦性的,實則具有強烈的進攻性,其是為美國擴大演變其他國家範圍而服務的。
從新舊三線兩者的具體特點看,新舊三線之間具有如下區別:一是“新三線”具有很大的彈性,可進可守,而“老三線”僵化而被動。美國在“新三線”中隱蔽在“熱點線”的後面,不易被人們識破。“舊三線”中的第一島鏈美國駐軍隨時衝在第一線事發地區。
二是“新三線”主要是實施遏制,而“舊三線”目的在於封鎖。“舊三線”在於封死對手,當然對手擴大勢力範圍也是不易的。“新三線”重在遲滯某些國家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