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觀察|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詩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2025年1月22日 星期三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中評郵箱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評論 ->> 理論探討 】 【打 印】 
邵新宇:進一步尊崇和弘揚科學精神
http://www.CRNTT.com   2020-09-29 08:38:03


  中評社北京9月29日電/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把“尊重科學”列為偉大抗疫精神的重要內容,明確指出:“尊重科學,集中體現了中國人民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實踐品格。”在疫情防控鬥爭中,我們始終把遵循科學規律貫穿到決策指揮、病患治療、技術攻關、社會治理各方面全過程。面向未來,無論是奪取抗疫鬥爭全面勝利,還是不斷開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都需要尊崇和弘揚科學精神,以科技成果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人民日報發表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邵新宇文章表示,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作為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主體,廣大高校科研工作者應當進一步尊崇和弘揚科學精神,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華中科技大學的科研工作者充分發揮自身優勢,10家附屬醫院調配3.3萬名醫護人員和近9000張病床用於患者救治,公共衛生學院為地方政府確定預防對策和工作重點提供科學依據,國家治理研究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等院系專家在建言獻策、病理解剖等方面積極貢獻力量,基礎醫學院、電信學院等院系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於疫情防控,努力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作出自己的貢獻。面向未來,我們要大力弘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勇於創新、嚴謹求實的學術風氣,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瞄准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問題,推進中國科技進步;把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方向。

  文章提出,以科技成果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需要進一步深化科研評價體系改革,建立更為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過去,有些單位實行“SCI論文至上”的科研評價體系,甚至以在國外期刊上發表論文情況排次、定序、論英雄。這就導致一些科研人員為了提高文章被接收幾率,片面根據SCI期刊的喜好來確定研究方向。長此以往,會導致科研人員研究課題同中國實際需要相脫節,也會降低中國科研資金的投入產出比。有效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體系,破除過度看重論文數量、影響因子而忽視標誌性成果質量、貢獻、影響等“唯論文”的不良導向,讓更多論文、成果和前沿科技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形成理論與實踐的良性互動。

  科技創新基礎在教育。高校作為中國科技創新人才的搖籃,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和教育方法,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造就更多合格人才、創新人才,培養更多立足國情、立足實踐、善於把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實踐成果的科技人才。高校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更要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道德標準,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引導學生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民族復興偉業。要加強學科建設,重點開展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加強和科研院所合作,推動目標導向研究和自由探索相互銜接、優勢互補,形成教研相長、協同育人新模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