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26日電/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金熙德博士在即將出版的《中國評論》4月號撰文指出,雖然中日關係開始轉暖,但不會簡單地回到1972年後曾出現的“蜜月期”,而是將在螺旋式上升後的更高層次上開始新一輪的發展週期。
文章認爲,中日關係又見潮起。然而,此潮起非彼潮起。經過冷戰後“重新調整的十年”和小泉執政時期“失去的五年”,中日關係正在由低谷逐步回升。可以說,安倍訪華後的中日關係,正在進入1972年以後“友好高漲期”和2001年以來“政冷低谷期”之間的第三時期——“合作與競爭並存期”。
文章指出,探索和落實“戰略互惠關係”的內涵將成為今年中日關係的主旋律。中日走向“戰略互惠”,關鍵在於“戰略”和“互惠”這兩點上。推動“戰略”關係,就不應只推動經貿與民間交流,而應推動包括政治與安全關係在內的全方位、全局性的合作關係。日本對“戰略互惠”的態度是否真誠,也將在戰略對話中得到徹底驗證。
目前中日關係的總體溫度是“乍暖還寒”,其前景將是既有“陽光”、又有“陰影”,其基本樣式將是既要發展共同利益,又要調整相互矛盾。中日關係此番潮起的基本目標,將是力求實現合作大於競爭、共同利益大於相互矛盾的局面。
對於今年內中日關係的議程,文章認爲,今年的中日關係充滿了機遇和挑戰。中日政治關係持續改善,有望開創一個“雙邊促多邊、多邊促雙邊”的良性互動局面。
根據中日首腦會談達成的共識,今後兩國有望在防核擴散、反恐、防災、防海盜、衛生與保健、環保與能源合作等廣泛領域不斷增進共識,提高合作層次。在地區與世界範圍內應推動建立何種秩序,這是中日兩國共識較少、分歧較大的領域。如何在這一領域擴大共識,也將是未來中日關係的一個重要內容。
文章最後指出,今後,如果日本高層在歷史、臺灣、領土與海域等問題上做出強硬舉動,就有可能再度激起中國民眾的反感和反彈。當今的中日關係本來就是合作與競爭的複合體,其改善進程不會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將伴隨曲折與起伏。但是,既然兩國領導人已就發展“戰略互惠關係”達成了共識,兩國利益與情感的鐘擺開始向良性互動回擺,那麼未來中日關係將有望繼續保持潮起勢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