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嘉宏:“泛藍”的“傳統民間社團”過去被陳水扁以政治交易的方式拔樁,根基腐蝕的最嚴重。 |
中評社香港12月7日電(作者 蘇嘉宏)估算台灣“單一選區兩票新制”下政黨不分區的得票率與席次佔有率,必須先針對近三年來政黨的得票記錄,以“泛藍”、“泛綠”二分的概念進行分析,加上考量到“分裂投票”之因素,瞭解新制實施的可能結果。
不分區“立委”席次的多寡,首先要考量到就是政黨票的投票率,投票率是個關鍵,基於過去長期投票實務經驗所建立的一般認知,台灣選舉是“總統”投票率最高,其次為縣市長,再來才是“立委”、議員、市議員等、鄉鎮長代表等。
最近這三年來的幾次選舉,台灣的公民數大致都在1600 萬人左右,但是投票率卻在不同的選舉中有很大的不同,“總統”投票率最高,高達78%,最低為“立委”投票58.88 %、其次為縣市長65.09 %,縣市長投票率高於“立委”6.21%(65.09-58.88=6.21 ),而“總統”選舉投票率又高於縣市長選舉 13.15 %,若是“總統”選舉投票率與“立委”選舉的差距,那麼高達19.36 %。也就是有近二成的差距,將近公民數的 1/5,可見投票率的重要性。
從另外一個側面來看,若將選票區分為泛藍、泛綠,那麼可以看出泛藍在2005年縣長的投票數較2004年“立委”的投票數增加1,268,800 票,約多了“立委”選舉泛藍票數的28.39 %;而泛綠選票增加數為455,215 票,約多了該次“立委”選舉泛藍票數的 10.84%。
若是以2004年“總統”為比較點,可以看出泛藍在2004年“總統”投票數較2004年“立委”的投票數多1973990 票,約多了該次“立委”選舉泛藍票數的44.18 %;而泛綠選票增加數為2271037 票,約多了該次“立委”選舉泛藍票數的48.97 %。從選票增加率來看,縣長層級,泛藍的得票數比較高些,但是若到“總統”層級,則藍綠又相差不遠,可是卻能擺脫挨打局面而險勝,可見選舉的層級會影響投票率高低,更精確一點的說,選舉層級與泛藍綠投票率的高低有關係。
就泛藍而言,一味地衝高投票率其實不一定有利,選票與席次最大利益的落點是在縣長層級的選戰規模;但是,就泛綠而言,拉抬到“總統”層級的選戰規模則能得到最有效率的產出,這就是為什麼民進黨一天到晚想方設法要公投綁大選的關鍵所在。
若根據即新的制度,依2004年“立委”的投票結果,泛藍得票率為51.64 %,泛綠為48.46 %。原第六屆之分配制度,“立委”不分區席次上,泛藍分得21席、泛綠分得22 席(第六屆不分區“立委”各黨席次計,國民黨 15席、親民黨6席、民進黨17席、台灣團結聯盟5 席,共41 席);若以“國會”席次減半,新制度34 席來算的話,以2004年泛藍、泛綠““立委””的得票率來分配席次,則泛藍18席、泛綠16 席;若根據2005年“縣長 (含95直轄市長) ”的得票率來分配“立委”不分區席次,則泛藍 19席、泛綠15席;若根據2004年““總統””的得票率來分配“立委”不分區席次,則泛藍17席、泛綠17 席,席次相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