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政治生態變化與兩岸關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2-26 14:54:46  


 
  (二)“總統”選舉與“立委”選舉性質不同,“台灣主體意識”更易發酵

  “立委”選舉比較注重地方利益,組織動員常常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所以“統獨牌”會出現退燒現象,但是“總統”選舉是決定台灣命運與前途的戰役,“中國議題”無可避免會被凸顯,這不單單是民進黨刻意操作選戰議題,而是台灣與大陸關係太密切,舉凡“國家認同”、政治、經貿、兩岸關係以及“國際外交”等等,都牽涉到“中國議題”。如果說“立委”選舉是比較單純的台灣地方選舉,那麽“總統”選舉就是以“中國”爲大背景的選舉,所以在“總統”選舉中統獨議題、國家認同議題更容易發酵。這對民進黨是非常有利的。因爲今天綠營基本盤在四成上下,而“台灣意識”擁有近六成的支持度,祗要持續使用“台灣意識”來催票,就能快速把“總統”選舉的支持度拉高到五成,與國民黨抗衡。這也是過去民進黨在基本盤小於藍營、“立法院”不過半的情況下,仍能贏得“總統”選舉的主要原因。民進黨這次雖然遭遇重挫,但不是“台灣主體意識”不被選民接受,而祗是陳水扁操作過了頭而遭到選民厭倦。未來謝長廷儘管在策略上會溫和一些,但是絕無可能放棄“本土路綫”,而一定會牢牢抓住“台灣主體性”,以與國民黨的“兩岸開放性”相對抗。

  (三)“總統”選舉與“立委”選舉選民投票行爲不同,民進黨更能吸引潛在支持者

  2004年“總統”選舉投票率達到80.28%,而年底“立委”選舉投票率降至59.16%,民進黨的得票數比“總統”選舉中減少了250萬票,國民黨減少了100多萬票。研究發現,減少的選票主要是“中間選民”,民進黨在中南部的鶴佬鄉鎮,普遍有超過15%的選票在“立委”選舉時沒有開出來,所以2004年“立委”選舉中出來投票給民進黨的主要是基本支持群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這些在“立委”選舉中缺位的“中間選民”大多年齡偏大、學歷偏低,且以中南部農業鄉鎮爲主,他們一般對于政治議題僅有很少的認知,很少瞭解政治資訊,對于政治事務和選舉動員缺乏興趣,對于政治活動抱持冷漠態度,較不願意涉入政治參與,通常情況下他們不會爲某一個政策和理念而出來投票,祗有當選情激化時他們才可能出來投票,而且這些被激化出來的“中間票”大多流向了民進黨而不是國民黨。在剛剛結束的這次“立委”選舉結果顯示,出來投票給民進黨的也都是基本支持者,泛綠陣營所得到的400萬票中幾乎沒有中間選民。可以預見,3月22日的“總統”選舉,選情激化絕不會亞于2004年,那些在“立委”選舉中沒有出來投票的中南部的“中間選民”很可能會再次出來投票,幷把選票投給民進黨。

  台灣政局醖釀新變化

  由於這次泛藍陣營奪得了四分之三的“立法院”席次,對台灣政局將造成重大衝擊,台灣政治生態正醞釀著新變化和新拐點。

  (一)“第三勢力”喪失政治空間,台灣將確立不對稱的兩黨制格局

  在這次“立委”選舉中,除了國民黨和民進黨之外,還有10個小黨參選,他們都號稱“中道”力量,要給台灣民衆藍綠之外的第三種選擇。但是選舉結果讓這些小黨紛紛泡沫化。而且“單一選區兩票制”的選舉規則決定了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第三勢力”都沒有政治空間。“單一選區”制度規定了在區域“立委”中贏者全拿,所以小黨在區域“立委”選舉中幾乎沒有當選的可能,他們祗能寄希望於通過提高“政黨票”來爭得不分區“立委”席次,但是台灣的政黨代表的比例偏低,祗佔到總席次的三成,尚不及日本的四成,這進一步限制了小黨的席次空間。另外,從實務面看,台灣政黨間的競爭態勢,不管在價值、形象、財力、人力、資源和支持度上,目前兩大黨都領先於其他小黨,在藍綠尖銳對立的局面下,選民會自動進行棄保,小黨獲得“立委”席次的可能性進一步降低。

  “單一選區兩票制”不僅造就了大藍幷小藍、大綠吞小綠的藍綠間的各自內部整合,使島內小黨林立、多黨競爭的政治格局發生變化,而且讓“立法院”不對稱的兩黨政治格局穩定下來。在原來的複數選區制度下,“立委”更新的比例基本上在五成左右,表現不好的“立委”可能依賴配票而當選,表現優異的也可能因爲被認定一定高票當選而流失選票,以落敗收場。另外,形象突出、有具體主張和訴求的新人也常常有機會當選,所以現任“立委”對于連任幷無太高把握。而在單一選區下,在第一次選舉中獲勝的“立委”,將成爲該選區內唯一的現任者,享有知名度、募款能力、選民熟悉度以及行政資源的優勢,又去除了配票和棄保所引發的不確定性,連任的比例大幅提升。從國外的情況看也是如此,例如,美國州議員選舉採用的是單一選區制,其州議員連任成功的比例在90%以上。所以未來台灣“立委”的更替將非常少,泛藍的絕對多數局面將會比較穩定,民進黨在今後“立委”選舉中翻盤可能性降低。

  (二)“總統”的重要性在下降,台灣將朝“內閣制”方向發展

  繼民進黨在2001年的第五屆“立委”選舉中取得第一大黨地位後,在2004年“立委”選舉中,李登輝則提出“85+35”的多數執政聯盟,陳水扁也提出“跨黨派國家安定聯盟”,試圖在藍綠政黨間進行徹底的重新洗牌。島內政黨重組的誘因一直沒有消失,泛藍的微弱優勢始終面臨著所謂“本土派”出走的困擾,無法有效行使權力。在本屆“立委”選舉中,民進黨仍以力拚50席,選後再“喬過半”爲競選策略。但是選舉結果讓泛藍“立院”席次達四分之三,國民黨完全主控“立法院”,民進黨拉攏個別泛藍本土“立委”的可能性喪失,國民黨主控政局、主導施政的能力大大增強。即使未來謝長廷能夠突破重圍當選“總統”,國民黨在法案和預算案審核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主動權,甚至謝長廷還有可能必須考慮與國民黨“左右共治”的可能性,讓“立法院”第一大黨國民黨組閣,台灣政治將因此而具有“內閣制”的基本精神。所以在泛藍奪得四分之三席次後,“總統”的重要性已經下降了。如果“立法院最大黨組閣”運作良好且得到民衆的認同,那麽就可能作爲“憲政慣例”延續下去,即使不“修憲”,台灣政治也會完全步入“內閣制”。 

  “立委”選後的兩岸關係

  台灣的“立委”選舉更多是台灣的“內政”,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多較爲間接,但是由於藍綠政黨席次發生巨大翻轉,讓這次選舉的重要性增加,對兩岸關係也産生了相當的影響。

  (一)兩岸關係發展有望進入一個相對穩定期

  首先,“入聯公投”通過的可能性降低。民進黨在“立委”選舉中極力鼓吹的“討黨産公投”投票率僅爲26%,與投票率50%的門檻相差懸殊。從投票結果看,“公投”的投票數是450萬,而泛綠政黨票的得票數是400萬,這說明參與公投的主要是民進黨的基本支持群衆,“公投”對動員選民,拉抬民進黨選情的效用已經不大,選民也看穿了“公投綁大選”不過是陳水扁操作的一個選舉伎倆而已。民衆的覺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後“入聯公投”案的操作空間。所以未來民進黨很可能不會再極力推動“入聯公投”,“入聯公投”過關的可能性降低。其次,即使謝長廷贏得“總統”,民進黨推動“法理獨立”的可能性也大爲降低。民進黨在此次選舉中僅獲得27席,已完全喪失了在體制內推動“法理台獨”的能量,所以“台獨”分裂勢力以“修憲”方式謀求“法理台獨”的危險性已大大降低,兩岸關係將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

(二)台灣的大陸政策將從統獨爭議過渡到經濟與安全的分歧

  台灣的大陸政策有兩個最主要的面向:一個是統獨爭議(認同面向),一個是經濟與安全的分歧(利益面向),這兩個面向是相互聯繫的。陳水扁依靠“意識形態治國”,將任何問題都上升到統獨議題的高度,統獨爭議成爲主導力量,經濟與安全的分歧處于附屬地位。

  “立委”選舉讓陳水扁的激進路綫遭遇重挫,謝長廷必須進行策略性調整才有可能贏得“總統”選舉,所以他重提和解共生,表示兩岸應和平相處,但另一方面他仍強調堅持“台灣主體性”不動搖,“主權獨立現狀要保護,這是民進黨的堅持,也是謝長廷的堅持”。這樣,謝長廷的“台灣主體性”可能不會以“法理台獨”的激進面目出現,而更可能以“維護台灣安全利益”的面目出現。實際上謝長廷從去年已經開始在做這樣的轉換。在兩岸交流日益擴大和深化的大趨勢下,謝長廷也承認“兩岸應開放”;但是在馬英九提出“兩岸全方位開放”後,謝長廷立即表示,“兩岸政策應該兼顧主體性與開放性。馬英九主張的全面開放沒有顧到台灣的主體性與國家安全”,“目前台灣大約有兩百萬民衆前往大陸經商,但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卻有兩千萬民衆生存,因此在兩岸政策上,不僅要考量台商的生計,也要顧慮守住這塊土地的廣大民衆。”他也以“安全”爲武器攻擊馬蕭配所主張的“兩岸共同市場”:“兩岸的經濟條件還很懸殊,如果變成共同市場會不得了,公園裏可能充斥從中國大陸來的盲流”,企圖透過這種形象的類比在基層百姓中造成恐慌性的效果。所以隨著時局的發展,在台灣藍綠陣營的大陸政策分歧中,統獨爭議將相對淡化,經濟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分歧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8年2月號,總第122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