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關係,從哲學範疇來說,關係是客觀的,為事物所固有,存在於相應的事物之間。陳水扁、民進黨不作哲學思考,看不見三大關係的客觀面,一定要用主觀意圖去衝撞之,結果血流滿面。對此,馬英九、國民黨必須引以為戒。
胡錦濤立足於兩岸關係基礎,從三個大層面九個具體方面的對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進行闡述,劃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切實可行的空間,值得台灣各只深刻領會。
胡錦濤首次表善意民進黨勿草率回應
胡錦濤在講話中罕見地向民進黨喊話,並做出一定的承諾,這是胡錦濤主政以來的首次公開對民進黨表達意見與建議,具有很大的善意和新意。對此,民進黨應該如何回應?我們建議,切勿草率盲目和衝動地一口拒絕了事,應理性思考、謹慎回應。
胡錦濤特別指出,對於那些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過台獨的人我們也熱忱歡迎他們回到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方向上來,我們希望民進黨認清時勢停止台獨分裂活動,不要再與全民族的共同意願背道而馳,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
胡錦濤對民進黨的喊話,具有三個層次的內涵,可以歸納為三個“不”:
第一,不記仇。這是對廣大的民進黨人和追隨者、支持者所表示的向前看的積極態度。只要從今開始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管過去在台獨方面做過什麼事,說過什麼話,中共或大陸都會熱誠歡迎,不會記仇。
第二,不失望。對民進黨沒有抱著完全失望的態度,反而是堅持不失望的態度,對民進黨最終回心轉意,放棄台獨綱領是抱有希望的。如果沒有一點希望,對民進黨就無需做出等待的姿勢了。
第三,不拒絕。“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這句話的最主要意思是不拒絕。如果民進黨放棄台獨,中共不拒絕與民進黨的接觸,不拒絕與民進黨平起平坐共議兩岸大事,不拒絕共同構建中共與民進黨兩黨的政治新關係。
如果從政策層面考察,胡錦濤的上述表示不是第一次提出來的,這其實是中共一段時期來正在執行的政策。
如在2005年4月15日,時任國台辦主任的陳雲林主任就民進黨政策談了三點看法。一,兩岸應當儘快恢復對話與談判。台灣當局迄今仍不承認“九二共識”,致使兩岸對話、談判無法恢復。這一局面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其次,我們現在與民進黨沒有黨際來往,關鍵的阻礙因素是民進黨至今仍然堅持它的“台獨黨綱”。第三,我們一貫認為,廣大民進黨成員與極少數頑固的“台獨”分子是有區別的,也歡迎他們以適當身份來大陸參觀、訪問、交流。我們的這一態度始終沒有改變,而且說到做到、言行一致。
陳雲林的這番講話很透徹地表述了中共對民進黨的基本政策。除了第一點是因當時民進黨執政而提出的,今天已經無效了之外,另外兩點,今天仍在起作用。
但是,胡錦濤這次的對民進黨的講話,絕對不是簡單的重復,其意義很新、很深遠,從中共的政策特徵來看,大概有這三個方面的不一般。
第一,胡錦濤是第一次公開指名民進黨,公開面對民進黨,公開闡述對民進黨的政策,這已經表示出了胡錦濤和中共中央對民進黨持有積極的、重視的、願意合作的正面態度。這是中共有史以來對民進黨最明確的政治表態。
第二,胡錦濤是在民進黨丟失政權、士氣空前受挫、前途最不明朗的時候,呼籲民進黨放棄台獨、與中共建立新型的黨際關係,這表明中共始終高度重視民進黨的存在,並願意為民進黨放棄台獨之後繼續發揮政治作用提供兩岸關係大平台。
第三,胡錦濤雖然沒有具體地點出人名,但是可以看出,這是對現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一次呼籲,也是對今後的民進黨領導人的呼籲。今天的和今後的民進黨領導人,與過去的特別是陳水扁執政時候的民進黨領導人當然是不一樣的。胡錦濤、中共高層是不排斥與之打交道的。
且不論胡錦濤的有關講話內容如何,也不論民進黨在現階段可不可以接受,就僅僅從上述的三個不一般,也就是從動機、時機諸因素觀察,都可以得出結論,胡錦濤的講話是具有極大的善意、新意的。對民進黨來說,更是值得深入琢磨和理性回應的。
那麼,民進黨又是如何回應的呢?蔡英文當天下午在民進黨中常會後回應稱,任何一個關係都是互相的,她希望胡錦濤應該理解台灣是民主社會,思想自由,主張開放。蔡英文強調,要求一個政黨放棄其理念與主張,作為溝通和互動的開始,這樣不符合民主的原則。針對胡錦濤的談話,民進黨國際事務部當天下午發表聲明,宣稱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台灣前途須由台灣人民自己決定;當前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最大問題,不在民進黨的主張是甚麼,而在於台灣人民對中國的感受是甚麼;兩岸之間必須進行坦誠的溝通與對話,大陸如果有與民進黨對話的誠意,就不應預設立場,更不應要求對方改變立場,只有在不預設立場的前提下,才能開展真正的對話。
這樣的回應都在意料之中。拒絕,當然是民進黨領導人和民進黨中央的第一反應。但無論如何,蔡英文與民進黨中央的反應很快速,表明他們對胡錦濤講話是重視的,是不會忽視的。但是,拒絕之後應該怎麼辦?我們建議,蔡英文和民進黨中央領導人仍需重新做一個全面的政治思考,重新認識民進黨和中共的利害關係,重新尋找民進黨的政治發展方向。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對胡錦濤的講話有更加正式的全面的回應,都不為遲。總而言之,只要不草率回應,就是值得重視的。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09年2月號,總第13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