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後ECFA時期兩岸政治談判的準備與路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6-15 15:53:55  


兩岸政治談判也要遵循先易後難,分步推進的思路。
 
  二是全力擴大和深化以“三通”為主體的兩岸各界交流工程。以“三通”為載體的兩岸社會各界大交流,對於增進兩岸民眾的瞭解理解,加深彼此的感情融合和利益連結,增強島內民眾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中國人認同,逐步培養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形塑新的共同認同,都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但是,目前全面“三通”的大門才剛剛打開,兩岸社會各界大交流的局面只是初步形成,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和問題,不僅缺乏足夠的時間去磨合,而且在形塑共同認同方面明顯不足。因為,即使是兩岸密切的交流也不必然會產生理解,“交流”與“理解”二者並沒有必然的邏輯關係,要和建構“認同”銜接起來就更加困難。因此,要想通過兩岸交流交往去扭轉島內相當一部分民眾在對大陸認識、國家認同和台灣地位前途等重大問題上的嚴重偏差,拆除橫亙在兩岸社會大眾之間有形和無形的藩籬,特別是心理屏障,凝聚兩岸社會的向心力,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不僅是兩岸社會民眾的彼此認知不同,即使在島內,對於一些攸關兩岸政治談判的重大議題,朝野藍綠的認識也存在相當嚴重的分歧。

  因此,下一步兩岸仍須全面交流、重點交流,以時間換空間;通過拓寬交流領域、豐富交流內容,創新交流形式,建構交流機制,促使兩岸雙方和社會各界全面加強經貿、文教、社會等各層次、各領域的交流交往,以實現兩岸社會的全面融合。鑒於島內獨特的“北藍南綠”的政治生態和藍綠社會基礎的差異,大陸方面尤需進一步加強同台灣中南部地區、中下階層民眾、中小企業、中間勢力和青少年的交流,努力使島內民眾減少偏見、誤解和誤判,以增加瞭解、理解和諒解,逐步由“三通”實現第四通“心通”。

  三是全力推進和深化以兩會協商為主體的兩岸多層次對話協商工程。兩會協商機制是目前兩岸官方和島內社會都認可的談判的主管道,未來這一平台的積極作用應該充分發揮,要使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充分認識到,兩岸政治談判像兩岸經濟性、事務性商談一樣,台灣不會被“矮化吞併”,也不存在甚麼“傾中賣台”問題,平等談判是可以解決問題的,談判的成果是全民共用的;即使是複雜的難題,兩岸只要有互信和誠意也是有智慧找到解決辦法的。

  儘管如此,由於兩岸關係的複雜性,兩會作為兩岸涉及公權力協商的唯一管道仍有其局限性,必須通過其他協商管道予以補充。目前看,雙方應進一步鞏固和充實國共兩黨交流合作機制,充分發揮兩個執政黨交流協商管道的作用;同時加強和擴大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海峽論壇等諸多功能性平台的功能,使之發展成為在兩岸更有權威、更有影響、更為廣泛的意見平台,為此,這些平台的參與基礎應進一步擴大,要更具多元性、包容性和草根性,以尋求更大的共識。筆者以為,未來有關兩岸政治關係、定位問題、結束敵對狀態與和平協定問題等均可在時機成熟時通過這些論壇進行討論,以引領輿論,引導民意,凝聚共識。

  總之,兩岸通過實施上述三大合作工程,在兩岸關係邁向更廣、更深、更高領域和層次的發展過程中,可以逐步在島內外營造出有利於兩岸開展政治談判的環境和條件。

  此外,在外部環境塑造方面,兩岸也應清醒地認識到,台灣問題解決之難,表現在外部因素方面是,它不可避免地要與國際局勢、中美關係、亞太形勢等大環境產生複雜的互動;因此,大陸方面應充分利用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提升的硬實力,提高軟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全力做好美國等國際社會的工作,讓其明曉,中國作為一個和平負責任的大國,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乃至實現最終的政治整合,是有利於亞太地區和平穩定和各攸關方利益的。台灣方面也應以實際行動向國際社會展示,台灣是亞太和平與穩定的維護者而不是像陳水扁那樣成為國際社會的“麻煩製造者”。通過兩岸合作,將外部因素對兩岸政治談判的消極負面作用降至最低。

  (二)培養和增進兩岸戰略互信,提升台當局進行政治談判的動力和意願

  一方面,台灣方面目前仍缺乏開展兩岸政治談判的動力和意願,從馬英九當局上台三年來島內政局發展的態勢看,在諸多因素的影響制約下,台當局缺乏自信、顧忌擔心太多。馬上台迄今,一直未能有效擺脫執政困境,施政滿意度始終低迷不振,馬的連任之路並不平坦;加之島內各種選舉接連不斷,特別是即將到來的“立委”選舉和2012年的“大選”的壓力,馬當局很難有意願和動力敢於在兩岸政治商談問題上冒風險,這一態勢在2012年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之前將難以獲得根本改觀。三年來的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對馬英九和國民黨而言,其首要任務和最重要的目標就是鞏固執政、延續執政,舍此一切免談。除非馬當局認定開展兩岸政治對話商談對其鞏固執政、爭取連任有利,或者說馬當局需要通過開啟兩岸政治商談為其內政和選舉加分。目前看,這種可能性很小。

  另一方面,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依然較為脆弱。兩岸互信涵蓋民間社會的互信、政黨之間互信和官方層面的互信,而官方互信是核心。兩岸當局現在雖然都十分重視維護彼此的互信,但客觀而言,三年的合作並不能化解六十多年的隔閡與分歧,兩岸目前僅僅是建立了初步的政治互信,無論是民間社會還是國共兩黨、乃至兩岸當局以及領導人個人之間仍缺乏足夠的信任,從而制約了兩岸關係向前邁進。兩岸在政治上建立充分信賴的互信關係是兩岸關係穩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不斷維護、鞏固與增進兩岸政治互信,是兩岸在政治談判上能夠達成妥協並最終解決分歧的重要保證。

  鑒此,在目前兩岸還難以開啟政治對話商談的時候,兩岸應著力培養和增進以政治互信為核心的全方位的戰略互信,提升台灣當局進行政治對話商談的動力和意願。未來,兩岸都應該高度重視政治互信對兩岸政治談判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作用,堅持雙方反對“台獨”、認同體現一中的“九二共識”這一兩岸互信的根本基礎,通過不斷增進政治互信,鞏固和擴大兩岸關係發展的成果,通過新的發展成果累積更多、更強的互信,推動兩岸關係形成良性迴圈、不斷取得更大的發展。可以說,兩岸政治互信的維護、累積、擴大和持久,對兩岸政治談判健康深入的發展至關重要,在此基礎上,兩岸就容易減少猜忌和擔憂,就會更加自信地互諒互讓,以實事求是和寬容包容的態度,妥善處理彼此的分歧和矛盾,也容易找到處理和解決問題的辦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