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南沙萬頃沙鎮十四湧橋頭,一位鄉親唱起“鹹水歌”。 |
中評社廣州訊/據了解,同為中山民眾喜愛的傳統文化鹹水歌與醉龍,雙雙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新華社報道,鹹水歌是漁民操廣州方言演唱的一種漁歌,又稱“鹹水嘆”、“嘆哥兄”、“嘆姑妹”、“白話漁歌”。早在明末清初,鹹水歌就已流行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一帶。
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人們為調劑生活,增加村與村之間的友情,逐漸形成了一種對歌酬答的習俗。各地多半在農忙之前或收獲之後,搭起歌台,進行比試;中秋節時,還把船搖至江心,連成“中秋鹹水歌擂台”。中山坦洲是珠三角地區鹹水歌的代表區域。
醉龍是古代中山民間特有的舞蹈。源起宋代,盛於明清。每年的農歷四月八日浴佛節祭祀後舉行巡游活動。流傳於中山的長洲、張溪、沙溪、大湧、濠頭以及澳門等地。
繼廣東中山的鹹水歌傳承人吳志輝成為文化部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之後,78歲的醉龍老人黃焯根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公示名單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