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4日晚,廣州白雲區均禾街火龍公園夜市地攤擺賣點,攤販有序擺攤售賣服飾、水果、小吃等。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日前被總理稱讚“是人間的煙火,是中國的生機”而一夜走紅。目前廣州市已建成流動商販臨時疏導區和臨時擺賣點60餘個,設攤位8400多個,惠及1.2萬人。南都記者 何玉帥 |
中評社香港6月14日電/中國高層鬆綁“地攤經濟”的信號,讓這個頗有年代感的名詞重新走入公衆視野。這段時間,一些城市率先品嘗到了“地攤經濟”的紅利,一些城市表達了對“地攤經濟”的保留態度,還有一些城市仍處於觀望之中……“地攤經濟”在不同城市的不同境遇,以及輿論對它的兩極評判,皆因為——
法國《歐洲時報》6月10日載文《“地攤經濟”回歸 溫情與秩序不可偏廢》,文章說,“地攤經濟”絕非一個簡單的擺攤問題,而是既關乎經濟民生又關乎城市治理、涉及多元利益主體的複雜問題。
“地攤經濟”回歸,是基於中國當前較為特殊的發展背景。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傷及中國經濟社會“元氣”,并仍將在相當長時間裡給中國發展帶去不確定性,盡管中國的複工複產相比海外已走在前頭,但複蘇到疫前水平仍需時間,由此衍生的就業民生問題愈發凸顯。二是中國GDP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人均GDP超1萬美元,但全國仍有6億人口人均月收入不超過1000元人民幣,這些“沉默人群”如何在“後疫情時代”不再繼續邊緣化,也需要一個相對合理靈活的方案。
“地攤經濟”具有成本低、門檻低、風險低的特點,年紀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沒什麼技能的弱勢群體,也能從中找到賺取家用的立錐之地。“地攤經濟”曾經在改革開放初期、下崗潮時期發揮過盤活經濟、穩定就業的作用,一批人通過練攤改變人生際遇。只不過隨著中國步入發展快車道、中國人生活檔次提升、城市越來越看重文明發展,經常與臟亂差相聯系的“地攤經濟”逐漸隱於城市旮旯,甚至消失。
認可“地攤經濟”的人,愛那接地氣的市井繁華,愛那消費的便利實惠,愛那大城市對底層人群的溫情;反對“地攤經濟”的人,排斥它帶來的衛生問題、產品質量問題、占道經營問題、交通堵塞問題、擾民問題……綜合來看,“地攤經濟”既可以改善底層人士生計,也可能損害到臨街居民利益、附近實體店利益;既可以支持批發零售、餐飲等服務業發展,安置就業穩定社會,卻也可能給城市治理增加新的難題,加劇城市治理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