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kTok的標誌出現在其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旁邊。(圖片來源:路透社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8月10日電/在跌宕起伏的中美關系中,有太多的企業、個人、事件成為注腳,即便他們原本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卻仍然被推向輿論的中心,乃至成為博弈的焦點。
法國《歐洲時報》8月7日載文《TikTok事件背後的思考》,文章說,最近陷入漩渦的是一款風靡海內外的視頻軟件及其背後的企業。TikTok,中國互聯網企業字節跳動的一款海外應用,它在中國國內及華人圈裡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抖音。全球月度活躍用戶數高達8億的TikTok,已經躋身最受年輕人歡迎的應用軟件序列,與YouTube、Instagram、Facebook等并駕齊驅,甚至不斷超越。
在這個新經濟時代,似乎沒有什麼能够阻擋TikTok這類兼具高新技術、資本力量、社交互動、文化創意產品的攻城略地,直至美國總統特朗普的一句“威脅美國國家安全”。在經過兩年多的狂飈突進之後,TikTok正迎來命運的轉折點。被美國封禁還是被美企收購,或者探索其他可能性,成為字節跳動及其決策層急需解決的難題。
TikTok事件發生後,很多輿論都將之與上世紀80年代日本企業的遭遇作對比。彼時,以東芝、三菱、鬆下為代表的日本制造強勢崛起,大有趕超美國企業之勢,最後遭到美國“貿易大棒”“安全大棒”輪番攻擊,發展勢頭受阻,甚至傷了元氣。
實際上,被美國“盯上”的中國科技企業不止字節跳動,在此之前,中興、華為、大疆、海康威視等都陷入過類似漩渦。雖處不同時期,中日企業的遭遇確有高度的相似性,一則美國采取的方式、手段相同,二則事件的發生都高度契合了世界經濟迭代周期。轉型期的一個特點即是,似乎沒有國家否認新時代的來臨,但為各個經濟體所共同遵循的規則遠未構築,關於新標准的爭奪異常激烈。
當今這個時代已經被標注為新經濟時代,互聯網經濟或者數字經濟作為其中的典型,為各國所重視,端出的發展戰略之間,有合作的一面,也有激烈競爭的一面。稍加梳理就會發現,近年來,叠加在新經濟之上的不止於國家安全、政治正確。知識產權、隱私保護、道德倫理、壟斷調查、侵犯人權等都曾與之激烈碰撞,也引發不同國家之間的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