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把前幾年在部分省份試行的家電下鄉,擴大到全國,幷把對農民實行補貼的家電産品的內容,擴大到10類,另外還加上不屬于家電的汽車、摩托車兩類産品。對五個少數民族地區,51個地震重灾縣的補貼,從地方財政負擔,改爲中央財政負擔。
中國的專家評估,通過財政補貼104億元左右,連續四年在全國農村對彩電、冰箱、洗衣機、手機四類農民需求量大的産品實施“家電下鄉”,預計可實現家電下鄉産品銷售近4.8億台,累計可拉動消費9200億元。
三是在中國的一些城市中,首次試驗發行了消費券。如杭州市發行政府消費券、社會消費券、轉移性消費券、旅游消費券、教育培訓消費券5類消費券,總金額超過6億元。其中,2.5億元轉移性消費券將惠及困難企業。
據商務部調查,杭州首批1億元消費券已使用回籠8183萬3000元,而定點企業解百、銀泰等四大商場的拉動放大效益爲3.59倍,遠高于杭州超市1.78倍的平均水平,對拉動消費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儘管由于中國財政部和商務部的不同意見,前段時間被炒得沸沸揚揚的消費券全國發行計劃有可能化爲泡影。但對中國的政府的政策來說,這已經是一個有歷史意義的嘗試。
開創藏富于民的時代
四是在關于這次刺激措施的成效的爭論中,越來越多的中國的政府官員和學者認識到,過去的經濟刺激措施,往往是用政府的直接投資(儘管所占比重正在越來越少),和由政府指導或補貼的銀行貸款支持産能建設(比重越來越大)。結果是産能越來越大,産能過剩的壓力越來越大。爲了産能平衡,被迫低價出口。這是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的必然結果。
五是這種增長模式,是和過去的“國”重“民”輕的分配模式相聯繫的。國民收入向政府財政的集中度過高。從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10.2%,政府的財稅收入,年均增長1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的純收入年均增長6.2。只有政府的收入高于GDP的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