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上月曾對中國公布的甲流患者人數提出質疑,稱“中國的感染者不可能這麽少,應該更多”。 |
中評社香港6月9日電/日本《日本新華僑報》6月8日載文《中國媒體應該慎貼“反華”標簽》,摘要如下:
據共同社爆料,日本首相麻生太郎5月22日會晤韓國總理韓升洙時,曾就新型流感一事稱“中國的感染者不可能這麽少,應該更多吧”。對此,中國大陸輿論嘩然,認爲是“反華”言論,一些媒體甚至出現“麻生又反華”的標題。而網絡上愛國“憤青” 嗆聲、駡聲一片。
大陸媒體在報道此事時,特別提示說,日本由于未及時向相關周邊國家通報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旅行情况,上月曾受到防控疫情不力的指責。日本一些人對此不以爲然,還以“國民素質高”、“統計準確”爲由作爲本國甲型流感患者多的解釋,幷質疑中國統計數據的準確性。
共同應對新型流感,本來是麻生訪華的敲定的合作成果之一。麻生這段話是中韓首腦間的“內部交談”,本意可能想說亞洲疫情擴大的嚴峻性。他的話存在瑕疵和不當,但畢竟是一種討論式分析,也沒有公開說,恐無多少惡意,而在媒體的流傳中却演繹成了“反華”話題。這對中日建立世代友好和戰略互惠關係幷無益處。
近來中國大陸一些媒體有一種“愛國憤青”的表達式,喜歡使用“反華”這個政治色彩很重的定性詞,對外國與中國不一致的一些做法,或對中國政策提出不同意見,一概稱作“反華”言行。什麽是“反華”,這個概念其實幷沒有科學界定。在這種情况下,不作科學理性的分析,動咎“反華”,開炮批判,既分不清是非原則,也容易四處樹敵,傷害友情。
中日民間感情融合是兩國構建世代友好的基礎,也是兩國領導人非常强調和重視的。如果一些媒體總是以“放大鏡”從隻言片語中找問題,扣上“反華”,再做“標題黨”渲染,一個普通問題經過大肆曝光、海量報道,也可能構成影響輿情的“民族感情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