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化鋼鐵公司辦公大樓。圖片來源:新京報 |
中評社香港7月30日電/英國《金融時報》7月29日載文《陳國軍之死與國企重組困境》,摘要如下:
中國國企重組的過程中,出現一幕悲劇。7月24日,中國著名民企建龍集團重組通化鋼鐵集團時遭職工反對,委派到通化鋼鐵廠的總經理陳國軍被圍毆致死。通化鋼鐵停產11小時。當晚,吉林省政府宣布,建龍將永不參與通鋼重組。國有控股的通化鋼鐵廠重組過程被迫停止。
這一悲劇事件讓我們看到民企控股國企的艱難。
民企控股國企面臨著輿論與民生的雙重壓力。
如果是寶鋼等中國大型國有鋼鐵企業收購通化鋼廠,不會遭遇國有資產流失等質疑。引發此次群體性事件直接原因,系吉林省國資委7月22日向通鋼集團高層傳達的增資擴股決定:建龍集團以10億元現金和其持有的通鋼礦業有限責任公司股權,向通鋼集團增資控股,持股66%,吉林省國資委直接持有通鋼集團的股權降至34%。
改制過程從2005年開始,當年12月30日,建龍集團以近12億元正式收購原通鋼集團,並組建吉林省省屬最大企業新通鋼集團,注册資本38.81億元。在新通鋼集團中,吉林省國資委持有46.64%的股權,華融資產經營公司持有14.6%的股權,浙江建龍鋼鐵公司持有36.19%的股權,通鋼集團管理層持有2.57%的股權,實現了國有、民營、金融機構共同出資的多元產權結構和法人治理結構。
通化鋼鐵廠擁有總資產268億元,具備年產鋼700萬噸的能力,在2006年實現利潤4.7億元人民幣,2007年實現12.7億元人民幣,建龍出資額談不上高。由於今年鋼鐵行業形勢好轉,通化鋼鐵廠可能擺脫困境,引入民間資本不再成為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