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9月以來新增人民幣貸款金額歷史新高一次又一次被改寫,到今年3月份創下歷史天量,達到1.89萬億人民幣,2009年上半年超過7.3萬億人民幣,意味著在流動性充裕的情況下中國信貸增長規模開始逐漸向理性回歸。
雖然,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經濟與金融政策的導向已經出現“拐點”,政策導向開始向防範通脹預期風險傾斜,但也不能否認,中國“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出現了減弱的跡象,說明目前中國國內流動性不足問題已經解決或基本解決,已經在考慮如何防範潛在的通脹預期風險。
在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尚未結束的情況下,增加貨幣的投放量和放寬信貸是刺激經濟復甦的必要措施,但未來全球經濟復甦過程將極有可能與全球性通脹風險同時出現,政策導向的“拐點”需要與形勢的發展相適應,而不是“滯後”,並加強市場追蹤監測,把握調控的力度。為此,近期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進行動態微調的表態,防範潛在通脹風險的意圖十分明確。
西方“定量寬鬆”政策的影響
今年以來,西方各國通過購買各種債券,向貨幣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的干預方式與前期利率杠杆的“傳統手段”不同,是貨幣政策的“非傳統手段”。經濟學界普遍認為,當前西方國家的“定量寬鬆”貨幣政策是在前期“傳統手段”效果不顯著,甚至“失靈”的特殊條件下“極端”的選擇。
在當前全球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尚未見底的情況下,隨著“定量寬鬆”貨幣政策的出台,如果美國等有關國家不適度掌握貨幣的投放量,極有可能會“培育”出新的資產“泡沫”,並引發新的類似於通脹、貨幣和信貸危機。特別是美元和歐元作為國際支付的主要貨幣,並且各國的外匯儲備都以其為主。在美歐“定量寬鬆”貨幣政策下,一旦新一輪危機降臨又對本國貨幣缺乏信心時,其他國家必然要使用外匯儲備來注資救市,這可能導致外匯“泡沫”被進一步放大。外匯“泡沫”放大的同時,金融危機在全球的影響也會增大,世界經濟將有可能被金融危機、經濟衰退和主要貨幣波動的惡性循環所困擾,各種危機爆發的頻率也會進一步增多。
關於西方“定量寬鬆”貨幣政策的評估,及其後續的影響和潛在的風險,經濟學界議論紛紛。但無論結論如何,不可否認的是:擴張性的“定量寬鬆”貨幣政策既有“轉嫁”危機的性質,也有“釋放”風險的性質,最終結果將有可能導致全球性的通脹。而西方“定量寬鬆”貨幣政策危機的“轉嫁”,將對中國產生更大的影響,其中更多地體現在國際儲備資產價值、國際結算和能源等大宗資源類商品上漲層面上的風險。外匯儲備的基本功能主要是各國用於國際收支結算和防範金融風險。如果外匯儲備風險加大,外匯儲備自身安全得不到保證,在國際收支結算中的損失難以估量,同時本國金融安全也相應降低。
中國如何應對潛在的風險
由於世界上主要貨幣已經進入“定量寬鬆”貨幣政策時期,中國現行的貨幣政策面臨著新的考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