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過去三十年的增長主要是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外延型增長。這樣的增長對資源的浪費巨大;對環境的破壞嚴重;對因應國際經濟形勢變化而進行經濟調整的成本高昂;對國民經濟福利的貢獻度低下。
為了降低世界經濟危機對中國經濟的衝擊,中國政府財政和貨幣政策雙管齊下:一方面推出兩年四萬億的財政刺激方案,其規模相當於每年直接貢獻近七個百分點以上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新增信貸投放近九萬五千億,超過前兩年新增信貸的總和。但是大量的政府投入卻流入了房市和股市,進一步吹大了了業已存在的中國經濟泡沫。
這表明,這些本來可以成為政府改變經濟結構的有力杠杆的財政和信貸投入最終仍然被包括大型國有企業、與政府關係密切的少數私有和外國企業以及地方政府官員等既得利益集團成員如數收入囊中;與此同時,投資在中國經濟增長中的權重在過去一年裡不僅沒有減弱,反而通過政府的財政和信貸干預得到了進一步增加;這種向既得利益集團高度傾斜的生產資源和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對大眾消費增長的一種根本性的抑制力量。
2009年經濟全球化進程在速度和結構上的調整也表明了國際經濟環境正在發生不利於中國持續增長的變化。這一年裡,中國出口的下降幅度高達百分之十七以上;不僅發達國家而且發展中國家都發起了更多的針對中國出口的反傾銷訴訟和反傾銷報復措施,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措施占世界此類措施總量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以美國為首的中國的主要貿易夥伴在匹茨堡金融峰會上還進一步提出了針對中國的“實現世界經濟平衡發展”的戰略方針。
總之,2009年的經濟發展趨勢表明,雖然中國具有通過轉變經濟結構,將發展的中心轉變到以國內消費為主的經濟潛力,但是中國的現有政治格局、尤其是既得利益集團和政府的密切結合正在成為妨礙實現這一轉變的國內因素;而以“平衡發展”為方針的經濟全球化的調整則使得中國利用依靠出口來緩和由於國內調整而產生的矛盾更加困難。能否成功的解決這兩個問題,是中國能否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持續高速經濟增長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