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近日援引一組美國“富二代”與“窮二代”的收入對比數據指出,背景不同的學生大學畢業後15年左右,來自最窮家庭的學生年收入為67490美元,來自最富家庭的學生則達85842美元,其間相差20%。對於這一數字,普林斯頓大學前校長William Bowen解釋,貧困學生在選擇專業時處於劣勢(法學院、商學院、醫學院等高薪專業學費不低),上學期間因為半工半讀,也會影響功課。另外,因為沒有任何關係門道,求職也到處吃虧,更不用說償還學貸的壓力使他們難以進行“資本積累”。因此,他呼籲加強對貧困學生的獎學金支持,改變“窮二代”、“富二代”遺傳的格局。
而在中國,“蟻族”更別指望能擁有“富二代”80%的年收入。他們需要的只是基本的民生訴求,渴望與其他人有同樣留在大城市的權利,渴望有平等的就業機會,渴望通過公平的競爭實現自己的理想。只是,當理想遇到現實,他們中的很多人只能在相對低收入的工作中疲於奔命,在艱難的生活中堅強地生活。
許多人建議大學畢業生不要留在大城市當“蟻族”,應該去二三線城市或是自己的家鄉工作。
眾所周知,“蟻族”之所以在歸去來兮之間徘徊,之所以忍受著孤獨與卑微扎堆大城市,決不僅僅因為大城市的燈紅酒綠與高樓林立,更多在於大城市比起他們的家鄉,工作機會更多,工資待遇與教育培訓的條件也更好。“蟻族”們走進大學,留在大城市,已不單純是為了生存,他們希望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獲得一個超越父輩、向上走的未來,甚至於給自己的後代一個脫離困境的前景。
而離開,也不是解決“蟻族”問題的根本出路。“蟻族”們或許會因為低廉的房價和壓力較小的工作而感到一絲輕鬆,但當回歸成為大潮,二三線城市是否有這麼多就業機會容納他們,房價是否還會繼續低廉?那時又會不會催生出新一批二三線城市“蟻族”?
地區間社會資源的嚴重不平衡才是問題根源。近日,有媒體報道了“上海式貧困”與“北京式富裕”的“相對論”:一個月入5000元(人民幣)的上海外來者因為租房、日常開銷、照顧在農村的家人等問題可能生活拮據;而一個月入只有1000多元的“北京土著”卻因為有房子、有父母“罩著”、受教育更容易而生活悠哉。
這就是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地域差異,這就是地域差異造成的人生不公平。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蟻族”用他們特殊的存在方式提醒著人們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地區間發展的不均衡。大城市飛速發展,農村和小城市卻相對落後。
從人性的角度講,我們理應對年輕而沉重的“蟻族”們給予更多的尊重與關懷,並伸出援手,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生活與就業環境;從歷史的角度講,在中國社會深度轉型與階層顯性分化過程中,“蟻族”成為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只有著力消除城鄉差別、縮小貧富差距,並去除由此產生的社會不公,“蟻族”這個獨特的群體自會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