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趨勢的出現其實有跡可循。今年初,中國政府將加快調整收入分配格局列為工作重點,而且幾次重申要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政府職能轉型。3月份的“兩會”以後,行政改革的動作呈現提速之勢。
行政改革看來已在多方面試行。同樣在上周,中共中央連發四份關於領導幹部選拔任用的文件,以《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為重心的幾份文件,用一系列細致辦法強化用人的公信度,包括首次將違規用人、用人失察的責任追究做了規定,並將矛頭指向官員“帶病複出”、領導幹部“提拔身邊人”、“離任前突擊提拔”等存在已久的選人用人弊端。
民意對幹部升遷的影響力被放大,上述文件提出:幹部選拔任用在民主評議、民意調查中,被發現群眾滿意度明顯偏低、幹部群眾反映強烈,應當追究負有責任的黨委(黨組)和組織人事部門主要領導幹部的責任。
上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賀國強出席監察部特邀監察員座談會上談到反腐倡廉時也說要將黨內黨外監督、專門機關、群眾,以及新聞輿論的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監督合力,增強監督實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新作風、政策宣示與工作指示中,有一些概念與關鍵詞正反覆浮現,如“公開”、“社會參與”、“新聞輿論監督”、“群眾滿意度”,“群眾反應強烈”。過去幾年裡,中國互聯網參政的力量日益凸顯,甚至有作者宣布中國已進入“民意治國”的時代。無論如何,與過去相比,應該看到輿論的作用正被最高層放到突出位置上。
官方近期的動作表明,在財政預算、黨政領導升遷、反腐倡廉、以及官方數據的幾個重要領域,當局都在引入公眾參與監督。此舉不僅回應社會大眾日益迫切的問政參政熱情,可能也包括最高層利用民意來推進改革,束縛體制內官員與各種新舊既得利益集團的隱含用意。
在討論改革的前景時,“勇氣”最近也成為熱門詞匯,從全國政協副主席到知識分子都在強調,要推進收入分配改革,關鍵是破除利益集團的干擾,勇氣比政策與認識更重要。而最有勇氣改革的,不可能是或多或少利益化的行政部門,而是社會大眾。通過最高層主動,將改革歷程漸漸向全社會開放,這符合漸進式改革的平穩考量。
中國進一步改革需要重回“緊緊依靠群眾”的傳統中,要創建能讓大多數人的利益得到充分表達的機制。這方面,還需要為大眾發聲提供更多制度保障,甚至允許民間利益群體出現。所謂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與批評政府,這個使命任重道遠,需持續性地展示魄力與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