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調查顯示,購房者投資或投機比例已從以往的10%上升到30%至50%,不少城市的房價正是在這些“炒家”的推波助瀾中逐步走高,從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這樣的大城市,到東中部各省區的一些地縣級小城市,均不同程度出現“恐慌性購房潮”。中國房價的新推手似乎已從過去被開發商和地方政府那裡,轉到“炒房客”身上。
通常說來,調控房市官方大致有三大“板斧”:一是調控土地供應量,主要是抑制開發商和地方政府的過度行為;二是調整信貸政策,可分別影響到房地產商和購房的消費者;三是啟動稅收杠杆。檢視此前北京當局的做法,第一和第二種方式用得較多,第三種方式目前尚未用過。
官方這次依然祭出“信貸之劍”,最終的效果會否如願,雖然還有待觀察,但從以往的情況來看,不僅收效甚微,反而助長了投機者更大膽行為,進而引發普通購房者的恐慌。
來自市場的消息表明,目前很多“炒家”的資金並非來自銀行信貸,而是民間游資和國際熱錢。北京媒體報道說,一位近日進京參加“春季房展會”的東北購房者告訴記者,他之所以來北京買房,主要就是看好預期。至於購房款大多是自籌的,提高信貸比率對他影響不大。
這對當局正擬推行的新政無疑是一種提示:打擊樓市投機必須趕走游資。既然房市投資既能獲超額利潤,又無風險,熱錢怎會輕易離開呢?這一拳會否又是打在棉花上呢,這卻是外界最擔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