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5月28日電/深圳富士康“80後”員工跳樓事件餘波盪漾,在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召開中外記者會道歉、親自宣布對策,並對媒體開放工廠之後,仍無法阻止第12跳的發生。
台灣工商時報今天社論指出,這樣的發展不僅震驚各界,更掀起多面向討論,包括是否涉及“血汗工廠”的壓榨,這些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Y世代是否抗壓性過低,以及中國的世界工廠角色是否已屆轉型關卡等等。面對後金融海嘯時代更嚴峻的財經環境,我們更擔心的是,“失落的80後”會否演變成普世現象?
相較於多年前美國Nike的一系列血汗工廠事件,在硬體設備與工資待遇上,富士康所提供的工作環境或如郭台銘所言:“絕對不是血汗工廠。”但何以過往被讚譽有加、標榜“魔鬼總在細節里”的軍事化管理,如今隨著員工年輕化,卻面臨“死諫”的質疑?
包括郭台銘在內,目前掌控全球商界舞台的要角大多是首波戰後嬰兒潮,成長於百廢待舉、物資匱乏、凡事靠己的窮困年代。為了脫貧,他們認命奮發,力爭上游,任勞任怨,一切為明天,就像台語老歌《孤女的願望》所描述:“假使少錢也著忍耐三冬五冬,為將來為著幸福甘願受苦來活動,有一日總會得著心情的輕鬆。”
台灣筆電代工大廠緯創公司董事長林憲銘數年前接受工商時報專訪,回想起年輕時打拚的情景,一邊說著“每天有工作可以做,就覺得欣欣向榮”,一邊眼神閃耀著光芒,迄今仍令人印象深刻。
在《孤女的願望》流行的年代,我們不曾看到媒體報導,離鄉背井在擁擠的工廠裡日夜操勞的工作者,因為適應不良而發生過自殺潮;我們看到的是“努力就有希望”的勵志精神,而台灣戰後經濟奇蹟也證明了這樣的堅忍有其意義與回報。因此,當“50後”的創業者與管理者遇上了經濟起飛後出生的“80後”,總覺得後者不耐操、不耐磨,更無法欣賞這一代年輕人“以開咖啡廳為滿足”的小志向、小格局。
從表相看,我們當然可以批評“80後”是無法動心忍性的草莓族、是輕言放棄的“慣寶寶”。然而一個世代的價值觀與生命力不會自我養成,而是與上一代及社會互動造成的結果。當年胼手胝足的孤女一旦脫貧,就不會讓自己的下一代過苦日子;當年白手起家的創業者一旦功成,更不會讓自己的子女過苦日子。而在中國,迄今即使仍與貧窮奮鬥,一胎化政策也令父母們不忍對子女責備求全。因此,不管是定性不夠、見異思遷,還是抗壓性低,都不該被歸類為“80後”的本質,而是家庭教養形成的現象。
相對於多數戰後嬰兒潮世代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的生命歷程,“80後”或Y世代成長於物質相對豐富、科技蓬勃發達的時代,其實面對的卻是一個更不確定的明天。全球在金融風暴肆虐後,又正面臨多國主權債信危機的考驗。換言之,戰後嬰兒潮一手創造的經濟盛極而衰,不僅禍延彼此,更將債留子孫,極可能導致“80後”成為先甘後苦的“失落的一代”。
身為工業大國的日本,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泡沫經濟破滅後的兩個“失落的十年”里,終身僱用制瓦解,為數眾多的年輕派遣族與飛特族職無定所、四處打工混日子。在此同時,官方一再擴大支出卻無法有效提振經濟,致令債台高築,公共債務總額幾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兩倍。根據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推估,日本國債比要到2084年才能回到低於GDP60%的正常水準,等於至少債留兩代子孫。
美國與英國被認為最有可能重蹈日本“失落的十年”覆轍,以美國目前失業率逼近10%、英國達8%,若真的發生二次衰退,後果同樣不堪設想。此刻深陷預算赤字泥淖的歐盟又何嘗不是如此。引發歐元危機的希臘以往揮霍無度復縱容富人逃稅,現在大砍支出,倒楣的是公僕與職場新進者;西班牙平均失業率高達20%,青年失業率更飆破40%,近日政府又端出新的預算削減方案,首當其衝的還是年輕人,心志未磨即已消沉!
當越來越多年輕人覺得明天沒有希望,跳樓、燒炭等等輕生行為就變成對當前社會的一種反撲,甚至可能會在世界各地感染蔓延。在他們學會勒緊褲帶過苦日子之前,在他們領悟“有工作可以做,就覺得欣欣向榮”之前,設法將“世代震撼”的衝擊與傷害降到最低,不讓“80後”甚至“90後”成為永遠失落的世代,不只是富士康與郭台銘的責任,更是我們這個世代所有在位者的共同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