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雙方都對中國寄予厚望,使得北京獲取了許多關鍵權利。不過,在外界的一片追捧聲中,北京對自己可能發揮的新角色卻顯得猶豫不決,說得更準確點,是有些不太情願。一直以來,北京安心於自己的發展中國家身份,專注於內部經濟建設。對於外部權爭,中國甚少介入,即使介入,也是盡量放低身段、柔和處理。對於中國領導人來說,更為嚴峻、更為急迫的挑戰來自內部的虛弱與貧困,來自艱巨的國家現代化任務。中國上世紀80年代之後所採取的一系列外部和緩措施,都是著眼於內部改革這個首要目標的。
實際上,不僅中國政府,中國的民眾對參與外部事務的興趣也不大。很多中國人都對北京的外部投入感到迷惑不解,認為政府應該把寶貴的資源應用於國內,解決急遽擴大的貧富差距、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這些長期淤積的社會公平問題。此外,還有一種主流的聲音認為,並非中國不願意發揮大國責任,而是根本就沒有實力發揮,北京要謹防跌入西方所精心設計的“溫柔陷阱”中。
這樣,在外部要求與中國實際發揮的角色之間,勢必存在巨大的落差。很難想象,中國會循著其他國家所預設的道路將自己拖到舞台中央。當前北京可能更願意發揮有限的地區性角色,即謀求推動東亞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帶動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在全球範圍內展開活躍的經濟外交。只要目前的外部環境繼續有利於這種經濟戰略,或者國內市場能夠提供強勁支撐,中國就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外交策略。
當然,在全球化格局下,一國的角色並非自身所能完全主導。當北京決定繼續奉行開放政策,將中國一步步更深地融入國際體系時,就會發現越來越難以嚴格區分國家利益與國際利益。在責任與意願之間,北京需要清醒認識,力圖取得一個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