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放下豐收定義的爭執,以夏糧豐收而論,中國今年全年糧食生產,還沒能解憂。這是因為,夏糧雖然被看得很重,是一個農業豐減的符號,但夏糧的產量不能絕對左右全年糧食生產的高低。因為在年度糧食生產中,夏糧的產量,只占去年中國全年糧食產量的四分之一,要實現全年糧食豐收,還要看早稻和秋糧的收成。
但早稻和秋糧的生產,都面臨著威脅。中國南方早稻主產區,已遭遇嚴重的洪澇災害,目前還難以斷定其影響有多大。與之同時,秋糧的產量,同樣可能受天氣的制約。
再以具體糧食品種而論,夏糧的主要構成,是小麥。今年小麥的熟期集中,都推遲了七至十天,這對收割有很大影響,好在農業部提前組織了“小麥跨區機收大會戰”,動用了大量農業機具搶種搶收,其中小麥聯合收割機就增加30萬台到47萬台之多。這對小麥的保收,有重大幫助。而這收割優勢,延續到早稻和秋糧上就不是那麼容易。
再一個問題,就是糧食的豐收和歉收,被視為CPI的重要變數,糧價通常被視為物價起落的重要因素。按一般規律,當糧食豐收的消息傳出,糧價會回穩甚至回落。但今年不同,出現了農村搶購糧食的現象。搶購者當然不是一般消費者,而是不同類型的糧食加工企業,包括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
糧食收購中出現搶購,令糧價相應抬高,目前山東、安徽等地方傳出說法,是小麥收購價已上漲一成。而這些收購企業,多數會將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黑龍江的饅頭漲價,已經預示到糧食產品,包括面粉、大米等價格可能出現飄動,由之帶動市場物價的變動。雖然不能斷定通脹會因之而起,領導層已相當的擔心。
還有一種價格因素,就是為了穩定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當局在夏糧之後,也相應提高糧食收購價。農民當然高興,但另一種連鎖漲價肯定浮現,即農業生產資料隨糧食收購價漲而漲,由之又延伸到相關工業的漲價。
中國雖然進入工業社會,但“手中有糧,心裡不慌”,糧食的穩定功能仍然存在。在夏糧有限度的豐收而未增產之後,對糧食的夏種、夏管,理當更加盡心盡力,對秋糧生產,理當更加重視。同時對從糧食市場、農資市場一直到農產品市場的維護,也都得更加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