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綱今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二次探底”的可能比較小。
|
中評社北京7月31日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今日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二次探底”的可能比較小,中國經濟增長全年可達9%以上。
中國外匯管理局官方網站昨日刊登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接受《中國改革》執行總編輯胡舒立採訪的訪談內容,其中主要論及《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最佳選擇》。訪談全文如下:
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最佳選擇
最終目標與時間表
胡舒立:2010年6月19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在2005年匯改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為什麼選擇這個時機繼續推進匯改?如何評價迄今為止匯改取得的成果?
易綱:中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實際上,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前的最好選擇。為什麼說這是中國的最佳選擇呢?對匯率制度的改革,實際上從1994年就開始啟動了。1994年1月1日匯率並軌,隨後,整個外匯市場就建立起來了。從1994年到 1996年,人民幣是雙向浮動的,升值了約5%,美元兌人民幣從大約8.71元,到了8.28元。後來,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後,泰銖和韓元大幅貶值。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所以,從1997年一直到2005年,8.28元基本沒有動。這並不是說我們放棄了這個理念,相反,我們堅持這個理念,依然認為這樣一種有管理的浮動貨幣是符合中國國情的匯率機制,但是,這裡面存在慣性、或說“路徑依賴”。實事求是地說,這件事情還是比較艱難的。結果,到了2005年7 月21日,匯改重新啟動,這就有了2005年到2008年這三年的浮動。
這期間,人民幣實際上是雙向浮動的,而且跟一籃子貨幣的走向是相符合的。但是,2008年,又發生了一系列事件,開始是“次貸危機”,爾後貝爾斯登破產,2008年的9月15日雷曼兄弟倒閉更把金融危機推向高潮。從那以後,人民幣基本維持在6.83元上下窄幅波動的水平。一直到今年6月19日,我們又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改革。
回顧這段歷史,可以看出,這是我們一直堅持的機制。只不過因為危機或其他因素,才有了這麼多插曲。但是,這個方向是中國最好的選擇,這個方向我們應該堅持。
胡舒立:那最終目標是什麼呢?
易綱:我們的最終目標,使人民幣成為可兌換貨幣,這在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也就是1993年的秋天就已經決定了。
胡舒立:那麼,人民幣可兌換和匯率之間應該是種什麼關係?是說它自由浮動以後才能夠自由兌換,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下也可自由兌換?
易綱:這是一個比較富有理論色彩的問題。通常,可兌換的貨幣,其匯率是自由浮動的。
在歷史上,在布雷頓森林會議以後,35美元等於一盎司黃金,美元與黃金掛鈎,其他主要貨幣再跟美元掛鈎,這實質上是一個固定匯率體系。但是,當布雷頓森林體系在20世紀70年代解體以後,主要國際貨幣與黃金脫鈎,固定匯率體系解體。從理論上說,可兌換貨幣應當是浮動匯率的貨幣。浮動匯率這一機制,本身就是可兌換貨幣的穩定器,正因為它浮動,才能保證它的“可兌換”。如果要永遠堅持35美元等於一盎司黃金,美元兌黃金的承諾實際上實現不了。而如果它是浮動的,它才能夠實現可持續的可兌換。
還有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香港等地實行的貨幣局制度,它是一種特殊的安排,放棄了貨幣政策。一個規模小並且完全開放的經濟體才能實施這種制度。但這些經濟體應該視為例外,不具有普遍性。一般的可兌換貨幣,其匯率機制應當是靈活的。一個比較發達的國家,或者一個比較成熟的新興市場國家,它最終應當選擇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資本自由流動。那麼,它不能夠堅持的是什麼呢?就是固定匯率。美國、歐元區就是這樣。美元和歐元波動較大,這是一種市場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