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化工企業都位處公共水源附近、居民生活區等環境敏感區域,一旦發生意外和被破壞,不僅生命、健康代價十分高昂,影響範圍甚廣,還造成很大的恐慌。如日前哈爾濱市民在獲悉吉林市大量原料桶被衝入松花江後,開始瘋狂搶購礦泉水、生果等生活用品。這一幕已在二○○五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中出現過,而那次事件也同樣是因石化企業爆炸所致。
化工企業洩漏和爆炸意外,是近年來發生頻率最高的公共安全事故之一。這表明,化工業已成為很多城市的產業選擇,但這些企業的安全風險未獲地方政府足夠重視,與市民日常生活區之間缺乏足夠的距離和足夠的防護措施。
對於這樣的問題,很多人將其歸結為城市快速發展和擴張的結果,認為是多年前化工廠選址偏遠市郊,現在這些地方已發展成為市中心或者居民生活密集區,而化工企業的搬遷需要巨大經濟成本,其高額稅收貢獻也為地方政府所不舍。
但問題在於,化工企業和居民區不是一個先來後到的問題,對於化工企業中的危險化學品對人體的危害性,人們早有認識,也有嚴格的安全防護標準,明確的環評程序和安全監管措施。只要這些必要的措施和程序發揮應有的作用,或是企業搬遷,或是居民區和公共場所的規劃避開危險區域,危險化學品和居民近距離相處的狀況便不會出現。
從城市公共安全來講,化工企業、化工管道明顯是應當被嚴格限制和隔離的對象。這不是要限制它應有的落戶、發展和壯大,而是要充分考慮它存在的巨大風險,其布局和規劃一旦出現意外和破壞,可能給公眾和環境帶來巨大傷害。一場暴雨、一場洪峰及操作失誤,儘管可能是偶然的,但也要預防。而在危險化學品的安全風險面前,寄望於不發生意外的僥幸心理將付出沉重代價。
唯有在科學、安全、環保的規劃布局之下,依賴安全監管制度和企業的安全自覺,公眾的生命才能免於傷害,環境才能免於破壞。及時處理那些威脅居民生命和環境安全的化工“定時炸彈”,是政府和社會都面對的現實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