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1.5個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啟示中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0-13 09:49:38  


 
  文革時教育斷層,而今青黃不接,中國科學院研究員70%達到退休年齡,45歲以下只占20%,青年跑往國外。學校只注重知識傳授,缺乏創造力培養,學生能奪取各種奧林匹克考試獎,但工作中缺乏競爭力和創造力。好種子結不出好苗,開不出好花,打不出好糧食。

  1999年初調查表明,中國公民6年來的科學素養水平停滯不前,沒聽說過“DNA”的人占45.6%,沒聽說過“分子”的25.6%;在科學知識水平測試中有30.6%的人基本達到合格標準;29%達到對科研過程的基本理解標準;理解科學對社會影響的為3.3%,綜合三個方面基本合格為0.3%,美國為6.9%。2010年,全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為3.27%。日本有人稱,中國由於科技人才缺乏,70年也攆不上日本。

  1901年至2000年共有700多人或組織獲諾貝爾科學獎。中國本土無一人獲獎,華人六人,巴基斯坦一人,印度四人。中國人會為未得奧運會金牌,足球未能進入世界杯而痛苦萬分,但對更能表現國家民族實力的諾貝爾獎卻淡然置之。

  日本科學家湯川秀樹在理論上預見了在原子核中存在的新粒子——介子。1949年10月,他為日本乃至亞洲獲得第一個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陸續還有許多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2001年,日本更是提出要在21世紀頭50年裡培養30個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九年來,日本已經有接近十人獲獎,照目前的速度來看,目標完全可以超額完成。可以說,日本近年來頻出諾貝爾獎得主與日本長期以來重視科學技術密不可分。

  嫦娥奔月計劃實現中國人自古以來的航天夢想,展示了國家形象和科技實力,這一計劃固然宏偉,但是只是重複美俄等國的老路,缺乏中國獨創的科技發明,真正贏得世界性成果的貢獻還屬諾貝爾獎無疑。迫切需要中國科技界從日本1.5人獲獎中吸取經驗,努力發展中國前瞻性的科技成果,爭取早日獲得諾貝爾獎,這不僅是世界對於中國科學發展的褒獎和肯定,也是中國對於世界的偉大貢獻。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