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美國應該發表強硬聲明,譴責平壤行徑。但是,吊詭的是,美國特使在去北京前,在韓國表示,這是一個“不幸”的發展,但是尚未釀成一場危機,與美國特使相呼應,韓國外長也刻意淡化朝鮮濃縮鈾項目。對此,可以有兩種解讀,一是美國韓國吸取了“天安號”事件的教訓,在沒有想好具體的行動對策時,不要先強硬表態,最後弄得自己下不了台;另一種解讀是,先不要把事情弄僵,引發平壤得對峙,而是跟北京好好磋商,讓北京介入施壓,發揮影響力的轉圜空間。事實上,後一種解讀更加符合邏輯。
朝鮮在這個時刻故意曝光濃縮鈾項目,一方面是轉移“王儲”金正恩在國內進行政治清洗的國際注意力,同時也給金正恩樹威的機會;另一方面,也是增加與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討價還價的籌碼。但是,這個新危機的出現,給了北京相當大的機遇。首先,美國特使前往北京尋求中國支持的時候,中國正可以告訴華盛頓,不要在未來的美日新戰略目標磋商中,將中國視為第一假想敵,造成亞洲地區的新冷戰;其次,讓美國知道,如果沒有中國發揮地緣大國的影響力,美國回歸亞洲就會危機重重,荊棘滿地;第三,抓住時機,與美國磋商,如何建立以美中兩國為主導的亞洲地區,尤其是東亞、東北亞、東南亞的集體安全。
中國要防止美國及其盟國在亞洲擴展“北約”那一套,那對中國極為不利,中國不是亞洲的“俄羅斯”,中國的全球化發展要求中國成為亞洲各方能夠接受的領袖,而不是拉幫結派,尤其是只抓住朝鮮、緬甸這樣不那麼得人心的“極少數派”。換句話說,中國不要再糾纏在“睦鄰”政策這樣的小視野裡,更不要被“鮮血凝成的友誼”之類的老套綁住手腳,相反,要迅速建構中國自己的“亞洲戰略”,這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而中國“亞洲戰略路”的前提,就是理清與美國亞洲戰略的契合點以及潛在的衝突,磋商建立雙方可以接受的亞洲集體安全體系,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綱舉目張”,處理好與日本的關係,與朝鮮的關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