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自發祭奠在火災中的遇難者。 |
中評社香港12月1日電/新西蘭《先驅報》11月30日載文《以優雅的哀傷更新公民運動模式》,摘要如下:
藝術家們在街頭奏起聖潔的樂曲,不是為了演出,而是為了寄托深切的哀思,他們神情凝重虔敬,聽者莫不動容,而蜿蜒開去的,是長長的花街如海……這是11月21日上海市民及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公民自發哀悼“11•15”特大火災遇難者集體行動中的感人場景。
這一天,是上海市靜安區膠州路728號的28層住宅樓遭遇大火的第七天,也即中國傳統殯葬習俗中的“頭七”之日。沒有官方安排,沒有特定的組織者,人們循著內心無法抑制的哀痛之情,秩序井然地來到這棟已經破敗焦黑的大樓面前,鞠躬靜默,獻花志哀。
有的人不能理解,這一日為何要敬畏上海?其他死難發生的時候為何沒有多達數十萬的人上街志哀?為何獨獨是上海人的哭泣配得上優雅?儘管這種追問的動機是良善的,卻和我們的體制及社會治理僵局同構,都在以一元觀念應對急遽變化的中國社會。
或許我們應該重新審視當下的中國命題。在一片公民社會已萌芽乃至發展的土地上,我們應當明了,時代賦予了公民新的特質和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