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日本普利司通以高出意大利倍耐力近40%的報價,收購美國輪胎製造商費爾斯通。1989年,Fujisawa收購美國一家生產廉價非專利藥品的公司Lymphomed的時候,用光了自己的全部現金儲備,結果卻在三年後發現該項業務出現了虧損。
與特雷卡收到來自意大利和中國買家出價之前三天的股價相比,鑫茂的報價有75%的溢價。自從當年的電信、媒體和科技行業收購狂潮——競購人基於“戰略”眼光、而非每股收益和協同效應,來證明自己的瘋狂報價合理——以來,這樣的溢價水平的確見所未見。即便在最近併購熱的巔峰時期,平均收購溢價也只有22%。
鑫茂等中國公司辯稱,在其國際擴張計劃的早期階段,海外併購目標與實現投資回報無關。
相反,它們的交易只是為了獲得技術訣竅和進入分銷網絡——而不在乎花多少錢。當初中國人的閱讀習慣是從右到左,現在他們也在改寫著國際併購規則。 |